《鼓浪屿曾经的老码头您还记得多少?》后续
听鼓浪屿故事
2017年
黄家渡如今是鼓浪屿重要货运码头之一。(本报记者林铭鸿摄)
20世纪30年代
从海上拍摄黄家渡的旧照。(鼓浪屿管委会供图)
厦门日报讯 (记者邬秀君)昨日,本报介绍了留下历史惊艳瞬间的新路头码头。今天,我们将为您再介绍一座鼓浪屿的老码头。之所以选择它,不仅仅因为它也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更是因为如今它还真实地存在于鼓浪屿上,让人可观可感。
这是一座特点鲜明的码头,一座经过填海造地而建的码头。伴随着鼓浪屿发展及其海岸线的变迁,几经沧桑的它依旧承担着鼓浪屿进出货运的历史功能。尽管码头已然改变了当初的模样,但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夕阳下的货船在此靠泊,似乎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刚开始使用时的情景。在两边客船码头之间,它显得格外独特,这便是黄家渡码头。
有研究者认为,黄仲训在1928年出资十几万块的银元,促成了这片区域填海成陆。据介绍,当时建成的码头是钢筋水泥材质的,并且还修建了黄家渡码头的门楼。门楼高7米、宽9米,通道宽5米,顶部横写着“黄家渡”三字。后来,随着鼓浪屿的发展,这个门楼也消失在时代的大潮中了。
本期,我们采访到了两位不同年代出生的鼓浪屿人,通过他们的回忆,再次感受不同时代里,黄家渡码头书写在鼓浪屿上的历史。
90岁的老鼓浪屿人林世岩:
码头附近曾有贫民聚居
1943年被飞机误炸过
关于黄家渡,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回忆。今年已经90岁的老鼓浪屿人林世岩,看到了黄家渡边上太多苦难。
“当时鼓浪屿上很多贫穷的人都住在黄家渡附近,贫民屋连了一大片,很多人都靠码头为生”,林世岩回忆说,当时9岁的他在龙头百货公司做童工,小小年纪便看到连片的贫民屋遭了火灾,大火烧了两天,“穷人本来就穷,又遭受这样的灾难,当时真的感觉太惨了。”
1943年黄家渡还发生过一次惨剧。“当时鼓浪屿被日军控制,那一年,美国的飞机执行任务,来轰炸被日军控制的、为各灯塔供货的大汽船”,林世岩回忆说,然而,轰炸时目标没有瞄准,炮弹落在了如今的海底世界前的海滩处,“当时,那片地被炸了一个坑,一些住在那里的渔民被炸死了,炮弹的威力太大,把鹭江里的鱼都给震死一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鼓浪屿人林聪明:
码头有一个垃圾中转站
清洁公司被称为“民产公司”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鼓浪屿人林聪明的回忆里,记者看到的是鼓浪屿淳朴的生活画面。这和黄家渡码头的一个垃圾中转站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聪明回忆,当时鼓浪屿上居民的生活垃圾以及粪便都集中到这里,然后再由轮船载到龙海农村作为肥料。“当时,老鼓浪屿人把清洁公司称呼为‘民产公司’。每天早上和黄昏的时候,都有清洁工人拉着垃圾车和粪车。”林聪明说,清洁工通过摇铃提示各家各户倒垃圾,而倒粪是通过闽南语叫喊来提示,清洁工喊出“倒尿”的声音,“倒”字是重音喊出,而“尿”字则拖得很长,非常有节奏感。
那个年代出生的人都干过粗活,劳动不分贵贱,特殊时期公务员更是身先士卒。林聪明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鼓浪屿工作的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很多从外地来的清洁工要提前回家,身为公务员的他们便临时当起了环卫工。在过年前几天,他和同事拉着垃圾车给岛上居民倒垃圾,有几年都是在除夕晚上干完活,回到办公楼洗下澡才回去和家人过年的。
【背景】
黄家渡
鼓浪屿重要货运码头
对于黄家渡码头的历史,老鼓浪屿人林聪明如数家珍。据他介绍,黄家渡码头是越南华侨黄仲训在20世纪20年代填海造地后修建的码头。“其实,在黄仲训填海造地之前,从三丘田码头到轮渡码头这段长几百米的岸线,甚至到如今的福州路还有海底世界一带,都是一片海湾。”林聪明说。后来,黄仲训开发商业地产填海造地,让这一带的地理形态发生了很大改变,而码头也正是在这期间修建起来的。
厦门文史专家卢志明依旧还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家渡码头依旧保持着细小石条铺就的原貌,而到了后来,重新修建后,小石条就变成如今的较为宽阔的石板了。
在林聪明看来,后来不断的人工填海造地使鼓浪屿面积扩大,才形成了鼓浪屿如今的形状。事实上,黄家渡从建成之后便一直都是鼓浪屿最主要的货运码头。卢志明说,在老厦门眼中,黄家渡是不折不扣的货运码头。林聪明持同样的观点,黄家渡承担着鼓浪屿对外水上货物运输的主要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