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记者 邬秀君)一张鼓浪屿的经典照片,让更多读者关注到鼓浪屿老码头的存在,并勾起了他们对鼓浪屿老码头历史变迁的好奇。昨日,本报采访了厦门文史专家以及鼓浪屿老居民,对鼓浪屿老码头概况进行了简单梳理。为满足读者对鼓浪屿老码头的好奇心,本报将详细介绍一些鼓浪屿老码头的变迁与浮沉。 新闻源自于林尔嘉三位儿媳惜别的照片,故事也从照片背景的码头开始讲起。众多文史研究者认定,照片中惜别的码头为新路头码头。 据了解,曾经的新路头码头的栈桥如今已深埋在鹿礁路前2.5米深的地下,我们只能站在曾经的码头之上,根据鼓浪屿文史专家以及一辈子居住在鼓浪屿的老人的讲述,为您回放新路头码头的历史浮沉。 19世纪60年代后 一度承担两大功能:出入和盐务税收 近日,本报报道了林尔嘉后裔在琴岛团聚,老照片多年谜底揭开的消息(详见本报11月23日B01版《这三位女子都是林尔嘉儿媳》一文),一张拍摄于1931年、定格林尔嘉三位儿媳在新路头码头合影的老照片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新路头码头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已经存在了。 鼓浪屿文史专家吴永奇介绍,清朝道光年间,升旗山下鹿耳礁片区聚居着黄氏族人。为方便进出鼓浪屿,黄氏族人在今天的复兴路与鹿礁路交会处往下呈L形处,修建了码头。“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个码头主要是为黄姓族人出入服务的。”吴永奇说。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人来到厦门,厦门有了海关,新路头码头则承担起另一个功能。“当时的厦门已经有了盐务税收部门,很多盐船从同安运盐出口,而新路头码头这个小小的中转站,成了盐务税收部门在鼓浪屿设置的一个点。从那时起,新路头码头又承担着盐务税收的功能。”吴永奇说。 据介绍,新路头码头的这一功能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当年的黄氏家族为鹿耳礁附近的海堤、栈桥的修缮和维护是做了很大贡献的。”吴永奇说。 20世纪初开始 主要成为林氏家眷 进出鼓浪屿的通道 从20世纪初开始,林尔嘉家族在鼓浪屿的影响力增大,新路头码头则主要成为林氏家眷进出鼓浪屿的通道了。 吴永奇认为,拍摄于1931年的这张照片,正是三位妯娌走出林氏府,径直走到新路头码头。“当时林氏府围墙下面都是一片海滩,十几座木头搭建的高脚木屋住着渔民。每当涨潮的时候,这些木屋像是漂浮在海上,而退潮的时候,滩涂下布满渔网。那时的新路头码头功能已经逐渐退化,因为靠北的西仔码头是进出鼓浪屿的主要通道,时间再往后,黄家渡一带更是成为鼓浪屿海上交通的重心了。”吴永奇说。 |
相关阅读:
- [ 11-30]导演彭浩翔来厦谈电影 《春娇三》本要“发生”在鼓浪屿
- [ 11-27]鼓浪屿迎申遗成功后第二次市容整治 岛上居民:路好走多了
- [ 11-25]鼓浪屿笔山公园草木枯公厕脏 相关部门:正在接洽移交工作
- [ 11-20]“故宫男神”来厦显身手 为鼓浪屿钟表文物“体检”
- [ 11-16]在鼓浪屿上随意排放污水 可能面临停业整顿并列入惩戒名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