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海沧周报》记者 林艺萍)清晨5点,和聚缘“掌门人”林联和准时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昨晚刚到的新鲜土笋个个“活蹦乱跳”,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去泥、碾压、清洗、熬煮、装盘、冷藏……历经5个小时,甘冽鲜美的土笋冻即可食用。
土笋冻是海沧三宝(土笋冻、土龙汤、白灼章鱼)之一,海沧人吃土笋冻的历史久远,清初周亮工的《闽小记》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目前海沧还有5家制作经营土笋冻的作坊,其中,林联和是海沧土笋冻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工人在制作土笋冻。郑伟明摄
琢磨改良工艺,“打包土笋冻”质量销量提高
林联和生长于海沧街道温厝村宁坑社,村里做土笋冻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时期。“上世纪80年代,海水涨到村口,退潮后,村里人都到海滩上,用特制的短柄锄头挖土笋,非常热闹。”林联和说,那时村里一天挖到的土笋可达两三百斤,他的母亲温秀绒便开始收购土笋并制作土笋冻,在海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从小耳濡目染,林联和慢慢地学会了土笋冻制作技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从师专毕业后的他成为一名老师。为适应市场需求,林联和在业余时间琢磨起怎么改良土笋冻。
当时,市场上有不少人在售卖土笋冻,为了保持凝冻状,人们往往将土笋冻直接泡进冰水里。林联和认为这样做不卫生,于是,他把土笋冻打包,将袋子密封,再泡冰水售卖。如此一来不仅能保证质量,打包销往全国各地也不是问题。
辞职传承家业,精准配方让土笋冻口感更佳
“销售面广了,对人工的要求也更高了。原来的土笋冻是杯装的,杯子需要反复使用,清洗、制作都要耗费不少的人工。”后来,林联和想到了一个法子:将做好的土笋冻倒到模具里,凝固后再用剪刀切块,分装,既减少了人工,大盘子又可以保证消毒干净,也更加卫生。
2006年,从事教学工作18年的林联和开始思考起了老手工艺的传承。一边是收入稳定的工作,一边是家业。经过反复思考,他最终辞去了教师工作。
“我开始一次次试验,加多少比例的土笋、水、盐、味精,每次都要记录,直到找到口感最佳的一次配比。此举打破了老传统的粗糙做法,做出的土笋冻更加精致。”林联和说。
林联和的手艺获得广泛认可,不少人从外地慕名而来,拜师学艺。除了传授手艺,林联和的作坊里还给村里失地、失海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