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民纷纷前往陵园祭扫故人。(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莼 实习生 崔易)清晨7时许,天马山开始有人声,一年一度的清明扫墓又引出了许多话题。今年的清明祭扫,又有哪些新变化? 新方式 移动媒体与传统祭祀结合 从大门处进入中华墓园,不远处就有一个宣传文明祭扫的摊位。“来来来,签名就能拿一支花。”经过摊位的扫墓者大多都在墙上的签名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向工作人员领取一支花。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每年他们都会在清明节时做这个文明祭扫的活动。他们为前来扫墓的市民准备了2000支左右的白菊花,可从现场的情况看,恐怕2000支白菊花远远不够用。 不远处,有一幅印有二维码的海报,走近一看,原来是“网上纪念馆”的宣传海报,前来扫墓的市民只需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便可快速“建馆”。可在“网上纪念馆”中再现先人的音容笑貌,让先人的故事世代传承。移动媒体与传统祭祀的结合,使得扫墓缅怀先人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位老人,静静地站在一块墓碑前,安静地注视着墓碑。与周围其他祭祀场景不同,这里没有烟熏雾缭,也没有扫墓用的扫帚。一位老人将清水洒在墓碑上,接着用布慢慢擦拭墓碑,另外两位老人轻轻地放上两束白菊。“我们的爸爸生前信基督,家里人也尊重他的信仰。”曾女士告诉记者,自从1996年父亲去世之后,每一年清明节她都会带着鲜花来“看望”父亲。“全家人来拜祭时,也只用鲜花。”墓碑上满满的鲜花代表着后辈对先人无尽的思念。没有复杂的仪式、丰盛的贡品,毫不影响三位老人对父亲的一片赤子之心。 新观念 清明还应是一场家族聚会 记者在墓园的一处发现了独自扫墓的温先生,起初记者以为温先生是自己一个人来的。 “您自己一个人来扫墓吗?”“当然不是!今天我整个家族都来了,要扫的墓很多,这里只是其中之一。”温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鼓浪屿人,后来去了香港,这次清明节他专程从香港回来扫墓的。“我们家族里面兄弟姐妹很多,这次清明节他们也从不同的地方聚到了这里。”记者随温先生来到了墓园高处的一片“自建墓地”处,远远地,记者就发现十来个人围在一座坟前。80岁左右的老者坐在一旁休息,4岁样子的小童在一旁跑来跑去,家族中女性在坟前忙活着,准备着贡品和香料…… 一切就绪,拜祭仪式正式开始,这个庞大的家族开始按照长幼顺序给先人上香,全部人上香完毕用了20分钟。“因为大家都分散在天南地北,所以每年我们家族聚会只有两次,一次是中秋节,另一次就是清明节了。”“我父亲快80岁了,今天也跟我们一起来扫墓,这么长的山路他也一步一步爬上来。”父亲的坚持,让温先生感触颇深,“我知道爸爸是为了做给我们看,如论何时何地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
相关阅读:
- [ 04-05]厦门清明祭扫:网上祭很火爆 生态葬很冷清
- [ 04-05]清明节将至 厦门各界代表昨日缅怀革命先烈
- [ 04-05]厦门清明首日车流猛增5倍 5条出岛通道堵了三条
- [ 04-04]厦门清明小长假天气不错 气温平稳利于出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