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树在观测场 厦门晚报讯(记者 王东城)东渡狐尾山是远眺市区的一个好地方,山上有国家级气象地面观测站。和很多人喜欢站在山顶眺望市区美景不同,厦门气象台的黄友树则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天空。30年来的无数个日夜,黄友树就站在观测场里,用双眼记录厦门的天气变化,收集老天爷的“表情包”。 认真 仪器越先进越细心耐心 海量数据不容丝毫差错 在中学时代,学校的气象观测站活动勾起了黄友树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后来,他考取了气象的专业院校,毕业就回到家乡厦门,开启了气象观测之路。 那年头,气象观测全部是依靠人工观测。人工观测得来的数据要进行测算,黄友树刚开始用的还是算盘,噼里啪啦计算一通,得出数据后快速转换为气象代码,而后迅速对外发报。通过无线电,将厦门的天气数据上报到省里。 “后来我们添了计算器,再往后有了电脑……但是我觉得,仪器先进了,还是需要观测员细心耐心。”在黄友树看来,现在自动观测时代,更需要观测员认真对待,避免出错。要知道原来是一个小时人工观测一次,现在那些仪器一分钟就观测一次。海量的数据,如果有错误隐藏其中,就如同大海捞针,需要观测员更细心更耐心地进行核对。 神圣 观测过程有“仪式感”刮风下雨打雷都不能取消 黄友树坦言,完全人工观测的时候,他们一天四班倒,每个人要值守6个小时。观测员每个小时就需要拿着纸笔到室外的观测场进行人工观测和记录,然后在整点之前对外发报。无论刮风下雨或是打雷,他们都必须履行这个程序,一有差池就是事故。“印象最深的是打雷,我们观测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布满仪器的室外观测场进行作业。” 观测场的中心点有一块石碑,标注了具体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站在上面,庄重的“观天仪式”开始了,黄友树吐出三个字“云、能、天”。他告诉记者,观测开始,就是先看云量、云状、云高,然后是能见度和天气现象。在观测岗位上干久了,他也练就了“火眼金睛”,裸眼观测云高和仪器观测的云高相差无几。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云、能、天”这个过程只能花费3分钟左右。之后他要开百叶箱,查看并记录温度等要素。大概两分钟后,他观测风向风速,之后是气压等数据,然后再进行计算,在整点之前准时发出数据。稍作休息,他等待下一个小时的观测工作。 黄友树说:“夜里的话,要提早从室内出来十几分钟,让眼睛适应黑暗,这样观测云高、云量等才会准确。” 从1986年到2001年的15年纯人工观测期间,黄友树摸索出了这套程序。他没有出现差错,一次次准确的发报,帮助自己拿到了多次“250班无错情”荣誉。 逸趣 枯燥繁杂工作中发现美:云有三族十属二十九种 黄友树说,拿到荣誉的高兴劲很快就会过去,观测工作很枯燥,在日复一日的繁杂工作中,黄友树也发现了美。 “就说云的观测吧,就有三族十属二十九种。”站在狐尾山上,看云卷云舒绝对是一种享受。黄友树看云识云的本领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练习,但是他说,工作之后这些年,他才真的把云的所有种类都看遍,收集了老天爷的一大摞“表情包”,感觉很有意思。 “你看现在天上是积云,有这种云,一般不下雨,是天气转晴的表现。”采访当天,在东渡观测场,黄友树指着天上的云说,彩霞、云朵很美,会忍不住拍照。 |
相关阅读:
- [ 09-29]同安将建新型气象观测地 对台风暴雨等检测能力更准确
- [ 11-23]高楼步步紧逼 同安气象观测场拟搬迁至海沧
- [ 04-24]厦门海沧气象南路针对扬尘出新招 裸地变成荞麦田
- [ 04-14]厦门遭遇50年一遇暴雨? 气象专家出面辟谣
- [ 03-28]2016年“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活动走进福建
- [ 02-29]气象部门发布大风黄色预警 泉金航线全线停航
- [ 02-12]绿色发展为美丽厦门添新气象 百花让鹭岛生机盎然
- [ 02-04]全国首家气象科普动漫馆在福州落成 春节期间开放
- [ 02-01]福建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在榕召开 将着重发展“智慧气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