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升级后翔安区秋豆豆制品小作坊窗明几净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泥通)提起食品加工小作坊,大家的固有印象都是“加工场所狭小、噪音扰民、从业人员素质低,卫生脏乱差”。小作坊加工出来的食品是否安全,往往令人生疑。这种状况在厦门将逐步成为历史。记者昨日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目前厦门小作坊底数约为117家。今年以来,通过稳步推进小作坊示范点建设,全市已建成6家食品小作坊示范点。这些小作坊都是经过生产条件改造,已拿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条件核准证书的,是全市首批“有证”的小作坊。
据悉,今年内,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将建成15家小作坊示范点,它们将成为全市诸多小作坊改造生产条件并取得核准证书的参照“范本”,推动厦门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引导:合格小作坊食品可获“身份证”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和诸多食品小作坊一样,小作坊示范点也具有从业人数少、生产条件简单、检验手段不足等特点。”去年9月,市政府公布《厦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第一批)》,将小作坊正式纳入规范核准范围。
《目录》面向全市实施,共包含糕点、豆制品等8类15种产品,规定了食品的检验执行标准和监督检验项目,明确了小作坊食品的定义及基本生产流程。其中也包括了碱面、粿条、土笋冻等厦门人“从小吃到大”的传统食品。这意味着,生产上述食品的小作坊,只要按照相关要求,从质量管理、加工场所、设备和工器具、人员管理、生产加工等方面对生产条件进行规范,经过核查并检验后,即可获批拿证。
目录出台后,监管部门立即对全市小作坊开展了监督抽检。据介绍,今年前两季度,监管部门共对小作坊食品监督抽检65批次。结果显示,厦门小作坊食品安全情况总体向好。其中,一季度抽检25批次,合格24批次,不合格1批次,合格率96%;二季度抽检40批次,全部合格。
同时,监管部门也对小作坊开展了现场核查及核准工作。“首批《目录》出台后,小作坊业主的办证积极性普遍较高。”市场监管人员告诉记者。这主要因为,有了核准证,小作坊才能打破销售区域的限制,迈过商超的门槛,通过签订供销合同,打入更大的市场。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有翔安区秋豆豆制品小作坊等16家小作坊取得《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核准证》。
治理:专项整治“黑作坊”“黑窝点”
“今年年初,我们又制定了《厦门市2016年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目的是通过奖励措施,激励小作坊业主扭转老观念,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条件,成长为小作坊中的精品,逐步向生产企业看齐。”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介绍说。截至6月底,厦门6个区已各建成了一家小作坊示范点。
在对小作坊进行规范引导和督促办证的同时,对那些不合规且屡教不改的经营户,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查处力度。记者了解到,市市场监管局日前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决定开展为期6个月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一批风险隐患突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查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作坊”、“黑窝点”,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树立一批示范标杆,有效提升厦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总体安全水平。
《方案》明确,将重点对粮食制品、糕点、豆制品、淀粉制品等问题较多的食品开展整治。对生产传统低风险食品的,纳入目录管理、尚未取证的小作坊,监管部门将督促其依法申办生产加工条件核准,如暂不满足条件,限期整改、限期申证。对生产高风险食品和非传统食品的未取证小作坊,将按照无生产许可证予以查处。对生产加工条件恶劣,使用非食品原料或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则将坚决予以取缔。
【相关】
工业明胶 冒充食用佐料销售
32名嫌犯被抓
新华社电新华社近日披露的工业明胶被当成食用“佐料”大肆添加案件,引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记者最新获悉:案件犯罪嫌疑人2012年以来先后从河北、山东等地购进工业明胶800余吨,销往全国8省161个县市区的千余家商店、商户。
新华社“新华调查”栏目7月25日播发稿件《近亿元的工业明胶流向8省,有毒食品竟“畅销”三年》,报道辽宁营口警方破获系列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查获6000多公斤有毒有害食品,端掉7个黑加工点,然而这背后,是价值近亿元的工业明胶流向全国8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稿件播发后,记者从辽宁、吉林两地有关部门进一步获悉,此案是以黑龙江籍犯罪嫌疑人崔某为核心的家族式犯罪团伙,2012年以来先后从河北、山东等地购进工业明胶800余吨,销往全国8省161个县(市、区)的一千余个商店、商户,用于制作皮冻等食物或作为食品添加剂进行市场销售,涉案总金额超过1亿元。
据了解,目前已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32人,扣押用于加工有毒有害工业明胶65吨、有毒有害皮冻3798.45公斤,涉案车辆6台,冻结涉案赃款8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