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江海苹 卫琳 图/记者 黄嵘)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厦门的城乡社区治理已成为一个样板。图为今年6月,参加海峡论坛的台胞嘉宾参观厦门海沧海虹社区,与社区演奏队同唱闽南歌。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2011年开始,民政部先后确认了三批83家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积极推动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四年过去了,这些实验区已形成了一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今天,本报就部分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果亮点进行展示。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蒋昆生:
打造“厦门经验”升级版
在昨日举行的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媒体见面会上,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蒋昆生说,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厦门市坚持党政主导,取得了群众参与、群众获益、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民政部对“厦门经验”高度重视,与厦门市合作开展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课题研究,形成了《社区治理现代化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尝试对中国特色社区理论作出新概括,对各地特别是厦门市创新试点区治理实践进行新提升,打开了深化基层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视野,树立了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坐标。
“厦门的城乡社区治理是一个样板,值得学习、借鉴。”蒋昆生说,下一步,要发挥好厦门市创新社区治理的带头作用,全面推介部市合作“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课题成果,使课题成果在更多的领域、更复杂的条件、更广泛的视野下接受检验。跟踪厦门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不断发现和总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涌现的创新案例,不断丰富和拓展厦门经验的内涵和外延,加强对厦门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的指导,利用良好的工作基础,有利的政策环境开展基层创新,推动其他地区创造的成功经验在厦门市率先应用,打造厦门经验的升级版。特别是要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深入开展两岸社区治理的融合创新探索,促进大陆社区治理经验和台湾社区发展经验的互通互鉴,将两岸社区打造成为两岸居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家园。
山东省日照市副市长马先侠:
“厦门经验”指明新方向
昨日的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媒体见面会上,在与厦门进行社区治理经验交流后,山东省日照市副市长马先侠发出赞叹:“厦门在推进社区治理方面站位高,做法好,厦门经验可以说是代表了我们新常态下社区治理的新的发展方向,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指导意义,是可以借鉴复制的好经验。”
自2011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日照市同样在探索着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构建了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马先侠介绍:“我们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一村一户形式,把几个村整合成一个社区,进行统一服务。”
他说,日照市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组织、服务、协商、规范四个机制为支撑的新模式。建立“五位一体”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结构向多元转变。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形成政府公共服务与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的“一体两翼”社区服务新机制。建立以社区职责、准入、自治和协商四个清单为重点,社区事务监督机构监督和事务公开为保障的社区协商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向规范、多元、法治的现代社区治理方式转变。
马先侠说,厦门有许多社区治理经验值得日照借鉴,“如共同缔造的社区理念,社会协同的方式,市民的参与水平,社区的治理模式等。我们将在会上与其他城市深入交流学习,进一步推进日照的社区治理创新。”
沈阳市沈河区
创新党建格局提升服务功能
近年来,沈河区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在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在区级率先组建区委群众工作部,设计推出和谐社区建设“七大系统”和“十大体系”,探索成立涵盖142家会员单位、7个专业研究委员会和15个街道分会的区级党建促进会,有力推动区域各类单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互动合作。在街道设立5个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形成四级联动党建工作格局。在社区深化完善“1+X”大党委建设,将所有涉及服务民生的部门全部纳入社区大党委管理,使体系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完善工作规范,不断优化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服务机制。坚持每年组织全区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专项述职,并把述职评议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交流的重要依据。坚持推动一批关键项目、特色项目和民生项目落到实处。完善工作规范运行机制,推动社区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
创新服务载体,组织全区在职党员进社区、进支部、进楼院、进责任区开展服务活动。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形成覆盖全区的机关党支部联系包保社区的共建网络。
搭建服务平台,全面打造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服务格局。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形成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完善帮扶救助平台,构建以公共保障为主体,社会救助和群众自助为补充的社区综合救助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主题社区,推进“老百姓身边派出所”向社区整体覆盖,全社会调解工作被誉为城市版的“枫桥经验”。
南京市秦淮区
统筹各方资源推动社区共治
近年来,秦淮区坚持以深化公众参与、强化居民自治为主线,积极推动街道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深入探索社区治理与服务新体制、新路径、新举措。
统筹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建立街道“四部一中心”组织架构,重塑街居关系。整合科室资源,打破科室设置,成立经济服务部、社会治理部、城市管理部、党政综合部、市民服务中心,改变街道科室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优化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布局,在全区12个街道设立14个市民服务中心,推动服务资源从区街居多层分散向街道中心一站聚集,服务方式从三级流转向中心一门办结转变。
统筹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功能耦合的社区治理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共治。理顺社区组织职责关系,建立社区社会工作站,以整体“服务外包”的方式,将社区居委会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创新区域党组织设置,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网格党支部,吸纳驻区单位、企业党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服务群众、参与治理,全面对接居民需求。
统筹自管和自治两类方式,形成公众参与社区民主自治新常态,激发居民活力。在社区层面,社区居委会牵头,指导成立小区自管小组,把管理权交给居民,引导居民参与解决小区问题。在每个社区设立“社区管理服务小型公益金”,统筹解决自治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长沙市雨花区
职能归位推进社区减负增效
2014年以来,长沙市雨花区坚持事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以改革破难题,扎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领导夯基础。成立区社区职能职责清理办公室,总体调度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组织开展社区居民需求大调查,找准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的问题导向。组织开展社区治理点子大征集活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和居民代表意见,明确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思路和重点。
厘清职责归本位。界定社区承接事项和配合事项,在配合事项中进一步划定限定性事项,区直部门或街道不得随意转嫁给社区。对社区事务、信息系统、社区牌匾、考核评比、证明盖章进行删减、合并、修改,形成5张清单,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建立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凡清单之外又确需进入社区的事项,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入。
规范管理促提升。规范牌匾悬挂,社区对外只悬挂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匾。社区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综合窗口“一口受理”。规范考核评比,除组织、人社、民政、计生5项事项单独组织外,其余一律实行综合考核。
创新服务保长效。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形成志愿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多元一体、互联互补”的社区服务机制。坚持队伍建设专业化,加强专业社工引进、培养和使用,坚持经费保障常态化。全方位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快速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形象。
焦作市解放区
复合共治推进楼院协商治理
近年来,焦作市解放区在成功打造“复合共治、多元服务”社区建设解放模式的基础上,以“美丽楼院”创建活动为载体,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楼院,走出了一条“334”楼院协商治理路子,赋予了解放模式新的时代内涵。
发挥党政主导作用,为楼院协商治理提供基础动力。将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向楼院延伸,设立楼院党支部123个、楼栋党小组202个、党员中心户359户,以党组织的核心带动、党员的示范引领,形成“组织带动、党群共建”的良好局面。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为楼院协商治理提供内生动力。在383个楼院通过户代表选举的方式选出居民议事会成员近2000名。完善居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制度,实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发挥社会协同作用,为楼院协商治理提供外源动力。目前全区有110名驻区单位人员加入居民议事会,共商楼院事务。30余家驻区单位投资1000万元对家属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居民议事会实施“三上三下”工作法,即,把居民对楼院事务管理的意见收集上来,把讨论形成的初步方案公布下去。把居民对初步方案的意见建议收集上来,把最终形成的创建方案公布下去。把居民对方案落实情况的反馈意见收集上来,把最终整改落实的情况公布下去,带动居民参与协商议事,真正实现依靠民力、体现民意。
深圳市坪山新区
枢纽型社区服务平台全覆盖
2011年起坪山新区率先在下辖的23个社区建起23家服务中心,发展枢纽型社区服务平台。
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社会运作”方式,将23家服务中心委托给6家专业社会服务机构运营,政府行使监管职能,由运营机构来实施服务。每个服务中心配备6名社工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出台国内首个社工人才扶持办法,有效减少社工流失率,提升服务质量。
以社工力量引领社区志愿者的发展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经由社工运用专业技巧招募、培训志愿者,目前有3000余名社区志愿者。投入专项资金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每年举办公益项目创投大赛,每个社区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目前已有150余家社会组织。
服务中心实施的服务项目由社区居委会召开居民议事会,请居民投票确定。重点为社区内“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单亲幼子家庭提供各类专业服务,针对本区特点在工业园区设立专门项目,为劳务工提供劳动关系协调、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等服务。
目前坪山新区还在推进服务中心分站点的建设,今后将基本实现“一社区一中心一分站点”的布局,进一步扩大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
成都市成华区
“三社联动”机制扩大参与度
成华区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机制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广泛调动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社区治理,建立健全“三社”组织联建、联席会议和信息联通、服务联办、活动联合的制度。
着力统筹“三社联动”的平台建设,今年计划投入60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全部达标。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院落”的社会组织孵化和服务阵地体系,鼓励社区本土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发展。
在“三社联动”的人才队伍建设上,推行“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大力开展社区工作者的实务训练。
通过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社联动”有了经费保障。成华区每年投入1500余万元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经费,明确可按70%的比例用于“三社联动”,并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来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创先争优。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将“三社联动”的重心向社区帮困、助老、纠纷调处、居民融合、邻里互助、青少年教育等领域倾斜。
昆明市盘龙区
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和谐社区
盘龙区提出的社区治理创新目标是要“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睦的和谐社区”。
推动社区治理转变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民众自治有机结合,构建五级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的“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办事员、宣传员”的功能作用,将居民反映的问题分类委托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进行处理,尽量化解在基层。
引入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共治。每年为每个社区提供3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还成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放宽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条件。
推行社区民主协商制度化,凡涉及社区重大事项或居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决策时,由社区居委会召开民主听证会,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决策。
制定社区民主协商的“内容清单”,将协商范畴细化,明确社区除了年度预决算、公共事务外等,还必须把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物业管理、保障房分配等十多项内容都纳入到协商议事范畴。同时设立多条意见反馈渠道,确保民意反映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