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就业创业,专业机构来帮忙 厦门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举办创业沙龙。(受访者供图) 康复者在“圆梦苑”康复休闲吧服务顾客。(资料图片) 康复者在“车美容”康复洗车场工作。(资料图片) 东南网5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通讯员 陈鹭)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以“自强脱贫,助残共享”为主题,呼吁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勉励残障人士自强自立。稳定就业与自主创业,是残障人士积极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厦门,一些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致力于提升残障人士的自理能力,提供精准的职业培训和岗位匹配,努力拓宽就业与创业的渠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就业不易,创业更难 说起谢启明,厦门人都不会陌生。年幼时因意外失去一条腿的他,4年前报名成为一名义务交警,此后那个拄着拐杖在车流中指挥交通的身影,感动了无数人。有一次,谢启明到北京培训,发现当地有一个“中途之家”,专门为伤者提供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指导培训,这让他萌生了将平台“移植”到厦门的想法。 “厦门虽然拥有完善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但缺乏伤友交流的平台。”谢启明说,不少伤者依赖家人照料,生活状态较闭塞。2016年,他创办了厦门市中途之家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投入数十万元对场地进行无障碍化改造。在这里,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区域内设有生活区、活动区、培训中心和创业中心等。 厦门“中途之家”除了致力于提升残障人士的自理能力外,还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谢启明认为,自食其力是大家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但他也坦言,稳定就业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并不容易。 首先是用人单位接受度不高。谢启明说,厦门“中途之家”一些有就业意愿的伤友,都有过“尽管符合岗位要求但由于身体缺陷被婉拒”的求职经历,甚至有些企业对残障人士缺乏尊重。其次是工作环境限制。谢启明告诉记者,曾有一些爱心企业家表示愿意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些岗位,但走访后发现缺少相应的设施。“比如厂区没有配备无障碍卫生间,残疾人员工不可能每次都寻求同事帮助。”他说。 事实上,就业难同样是精神障碍康复者面临的问题。仙岳医院医务社工部工作人员陈巧梅告诉记者,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出院后大都待业家中,就业率很低。即便进入职场,就业面也很窄,大多是相对不需要沟通交流的岗位,实际上并不利于融入。 就业不易,创业更难。3年前,厦门市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建成并运营省内首家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该中心理事长柯明国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许多残障人士也有创业的好点子,却因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无法起步。 |
相关阅读:
- [ 04-24]厦门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等政策修订出台
- [ 03-23]厦门BRT助残疾乘客乘坐 三个站点“无缝衔接”
- [ 12-29]残疾理发师逆袭成“楚天名匠” 谋生手艺成就公益人生
- [ 11-26]39年前她不顾亲友反对嫁给残疾丈夫 用爱撑起一个家
- [ 11-13]照顾智力残疾小叔30年 普通农妇演绎人间大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