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就业创业,专业机构来帮忙
厦门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举办创业沙龙。(受访者供图)
康复者在“圆梦苑”康复休闲吧服务顾客。(资料图片)
康复者在“车美容”康复洗车场工作。(资料图片)
东南网5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通讯员 陈鹭)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以“自强脱贫,助残共享”为主题,呼吁社会各界扶残助残,勉励残障人士自强自立。稳定就业与自主创业,是残障人士积极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厦门,一些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致力于提升残障人士的自理能力,提供精准的职业培训和岗位匹配,努力拓宽就业与创业的渠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就业不易,创业更难
说起谢启明,厦门人都不会陌生。年幼时因意外失去一条腿的他,4年前报名成为一名义务交警,此后那个拄着拐杖在车流中指挥交通的身影,感动了无数人。有一次,谢启明到北京培训,发现当地有一个“中途之家”,专门为伤者提供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指导培训,这让他萌生了将平台“移植”到厦门的想法。
“厦门虽然拥有完善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但缺乏伤友交流的平台。”谢启明说,不少伤者依赖家人照料,生活状态较闭塞。2016年,他创办了厦门市中途之家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投入数十万元对场地进行无障碍化改造。在这里,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区域内设有生活区、活动区、培训中心和创业中心等。
厦门“中途之家”除了致力于提升残障人士的自理能力外,还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谢启明认为,自食其力是大家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但他也坦言,稳定就业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并不容易。
首先是用人单位接受度不高。谢启明说,厦门“中途之家”一些有就业意愿的伤友,都有过“尽管符合岗位要求但由于身体缺陷被婉拒”的求职经历,甚至有些企业对残障人士缺乏尊重。其次是工作环境限制。谢启明告诉记者,曾有一些爱心企业家表示愿意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些岗位,但走访后发现缺少相应的设施。“比如厂区没有配备无障碍卫生间,残疾人员工不可能每次都寻求同事帮助。”他说。
事实上,就业难同样是精神障碍康复者面临的问题。仙岳医院医务社工部工作人员陈巧梅告诉记者,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出院后大都待业家中,就业率很低。即便进入职场,就业面也很窄,大多是相对不需要沟通交流的岗位,实际上并不利于融入。
就业不易,创业更难。3年前,厦门市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建成并运营省内首家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该中心理事长柯明国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许多残障人士也有创业的好点子,却因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无法起步。
匹配岗位,适应职场
柯明国告诉记者,厦门市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去年拿出几个政策宣传岗位面向残障人士招聘。小杨经过面试后顺利入职,由于个人经历和对政策理解掌握,一年多来,他的工作取得不错的成效。“岗位匹配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和技能水平,他们干得未必不如普通员工好。”柯明国说。
这个观点得到了谢启明的认同。“尽管用人单位有偏见,工作环境有限制,但只要残疾人找到了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岗位,克服心理障碍,用长处弥补短处,一样能干好。”他说,厦门“中途之家”累计为国内各地3200多人次提供服务,超过100名残障人士经过培训后进入手机维修和电商客服等行业,实现了自食其力。
对于有就业需求的精神障碍康复者,仙岳医院则通过打造职业康复项目,以过渡性职业康复训练方式助其适应社会职场。据陈巧梅介绍,该院先后推出“圆梦苑”休闲吧、“车美容”洗车场、“仙味坊”厨房等三种康复项目,无论是院内治疗的患者,还是已出院者,只要经过医生评估状态合适,即可加入上岗。
陈巧梅说,岗位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比如洗车行业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而蓬勃发展,精神障碍康复者掌握技能后就能与之无缝对接。此外,岗位之间具有流动性。“我们根据个人意向和实际能力调整安排,让人员与岗位要求匹配。”她说,康复患者已掌握现有工作内容,可以申请到其他岗位进一步锻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的岗位周期为3个月,期满需退出。“我们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上的岗位是无限的。”陈巧梅说,希望有限的资源能够用到更多康复者身上,让大家通过这个“桥梁”顺利回归社会。
多年前,小蔡曾因工作上的挫折患上精神疾病,康复后在医生的推荐下来到“车美容”洗车场工作。经过指导,他慢慢克服了恐惧的心理,不久前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据介绍,目前在已培训的26人中,有13人成功找到工作。仙岳医院也于日前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单位”。
免费服务,孵化项目
相比于普通人,残障人士创业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汗水。柯明国表示,厦门市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建成并运营省内首家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初衷就是免费为想创业的残障人士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跟踪指导等服务。
据柯明国介绍,2016年,专用办公区达500平方米的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成,并于去年搬到阜康大厦,面积增加到2000平方米。“我们组建了百人专家团,为残疾人创业提供法律、会计等多方面指导。”他说,入驻基地的残疾人创客均能享受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两年的办公场所免费使用等。
不过,为了帮助残障人士少走弯路,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扶持也有“严格”的一面。柯明国说,基地按照工信部测评系统,从100多个维度对残疾人创客进行创业能力测试,“如果具备创业资质,我们会继续指导他开展创业;如果确实不适合创业,我们就会引导和帮助他实现就业”。
当然,测试合格只是第一步。之后,残疾人创客要接受15天的培训课程,学习财税管理、市场营销、成本控制、法律风险等知识;培训结束后,由专家导师对其创业项目进行诊断评估,项目可行的,才会正式入驻孵化基地。其间,基地还开设心理干预项目,帮助残障人士正视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
目前,厦门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内已有5个残疾人创业项目孵化成功,此外还有18个项目正在孵化。杜海彪就是其中一名成功创业者,他在基地专家指导下成功开展电商销售,此后又拓展智能家居业务,带动了一批残障人士实现就业。
“我们慢慢把创业项目从美工设计、电商销售拓展到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内容原创等领域。”柯明国说,随着5G的推进和知识付费的观念深入人心,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创客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