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号线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
地铁工作人员在车厢内微笑服务。
地铁1号线体验式运行安检调试。
厦门日报讯(记者 张彦宇 殷磊 黄少毅 王协云)今天起至10月11日,地铁1号线――厦门首条地铁线路开通体验试运行。这是厦门即将迈入地铁时代的里程碑式重要节点,厦门的发展脉搏将在地铁的滚滚车轮上跳动,它的视野将随着蜿蜒的地铁线路不断延伸。
地铁建设是厦门城市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工程。作为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重大民生工程,地铁1号线工程承载着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必将对厦门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国内外大中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当轨道交通成为现实的时候,城市大格局才会真正形成。也可以这么说,轨道交通的出现,是城市成熟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近30条地铁线和470个地铁站,你很难想象纽约会是什么模样。
厦门地铁1号线全长30.3公里,共设24个站点,起点在镇海路站,途经文园路、嘉禾路出岛;在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探出地面,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过海后又重新钻入地下,沿杏锦路、集美大道,最终到达终点岩内站。地铁1号线全程通行时间约为5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从高崎站至集美学村站,地铁将驶上集杏海堤,约有2公里跨海段,地铁飞驰时乘客可欣赏窗外的大海,远眺厦门大桥、杏林大桥,风景美不胜收。
轨道交通是一次出行方式的革命。在城市交通服务上,地铁将有效缓解厦门中心城区日趋拥堵的交通压力。作为我市地铁线网中的首条线路,地铁1号线沿城市重要的南北向发展轴建设,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是由本岛向北辐射形成的跨海快速连接通道的骨干线路。它不仅将实现高效、快捷、大运量的跨岛客流输送,更将与其他多种交通方式配合连接,逐步形成立体交通的新格局。
地铁的建设,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交通结构、通行效率,而且对整座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功能结构的合理调整、中心城区的经济活力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铁1号线连接成熟的本岛和集美新城、厦门北站,最能引导居住空间向新城拓展,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将改变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城市中心区过度密集的居住人口将因此得到疏解。依托轨道交通系统,一方面,全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体育、生活等功能片区被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线网周围的老城区地块被置换出来后,能成为厦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新开发片区、重点建设区域的发展将被带动,城市产业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调整。站点大型商业中心、站点大型城市综合体等服务业也将应运而生,推动岛内服务业集聚化和高端化发展,刺激岛外服务业从无到有、由弱而强,进一步提升厦门的高素质、高颜值,增强城市的辐射力。
地铁1号线湖滨东路站内的车站控制室。
地铁1号线体验式运行的各项布置已经完毕。
地铁建设的“厦门速度”
地铁的速度是时代的脉动,而厦门地铁建设的速度,更是厦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集中体现。从2014年4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面对地质复杂、建筑物密集、管线众多、隧道过海施工要求高等众多困难,厦门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了首条地铁线路,更实现了5条线路全部开工,建设速度在全国前列。
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狠抓技术革新创新,这是创造“厦门速度”的关键。
地铁建设项目是我市的重点工程,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实抓细。我市成立了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部专设办公室(市地铁办),由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全力推进。总指挥部和市地铁办每周组织召开办公会,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要事项和问题,有效保障建设进展。各级各部门以总指挥部为“神经中枢”,争分夺秒,通过实行期限管理、零耗时服务、倒排工期等做法,举全市之力推进地铁又好又快建设。同时,注重优化施工组织和工法,采用“挂图作战”等措施,有效缩短工期;注重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成立质量安全机构;注重文明施工,在全市建筑工地率先采用微喷雾系统,统一规范施工围挡;注重对交通组织的优化,采取“占一还一”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在地铁的设计、施工、运营中还采用BIM技术,并由此探索出了一套轨道交通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在设计阶段,BIM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地铁项目的设计生产率,减少了设计返工与施工中的设计意图曲解,通过各专业模型之间的碰撞检查,提高设计质量。在施工阶段,通过采用BIM新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降低工程建设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缩短建设工期3个月以上。在运营阶段,BIM技术可以辅助设备维护管理,对压力管线等故障进行应急处理。目前,厦门地铁是国内首个“全线路、全系统、全过程”采用BIM技术应用模式的地铁工程,成为积极探索轨道交通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新模式的典范。2014年至2015年,厦门地铁连续两年在国家住建部检查中获得优秀,2016年10月住建部组织专家学者观摩厦门地铁标准化施工,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
车厢内有厦门市鸟白鹭等元素。
车门上张贴的剪纸体现中国元素。
地铁征迁的“厦门模式”
对城市轨道交通这种浩大工程来说,征地拆迁是前提和保障。地铁1号线的征迁工作不仅实现了和谐征收、快速推进,还出现了被征收户提前签约、踊跃签约的局面。地铁1号线工程创造了新常态下土地房屋征收的“厦门模式”,被省政府下文在各地市推广。
由于沿城市重要的南北向发展轴建设,地铁1号线土地房屋征收的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从一些创纪录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项工作的困难程度:地铁1号线全长30.3公里,设24个站点,穿过中心城区,总用地面积约140公顷,沿线涉及思明、湖里、集美三个辖区的10个镇(街),需要征收土地面积约85.6公顷、房屋面积约36.23万平方米。
为确保征迁工作有序开展,市政府专门成立轨道交通征拆分指挥部,市区领导亲临征收第一线商谈;各区成立分指挥部,区长亲自挂帅,统筹各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市府办、市国土房产局、市地铁办等主动靠前协调,通过强化领导、多管齐下,创新模式、合力推进,实现依法征收,和谐拆迁。
地铁1号线的征地拆迁,把“征迁理念”从过去的“替民当家”变成了“让民做主”。市委市政府把土地房屋征收的过程变成了凝聚共识、发展共建的过程,城市发展的需求与被征收户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地铁1号线的征迁工作,改变了群众被动接受既定政策的“惯例”,主动了解群众诉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政策贴近民意、深入民心。在征迁工作前期,沿线各区组织调查队伍,深入群众摸底,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征收政策制定。针对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充分调研评估,只要符合大部分群众的利益就积极采纳,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孕育”阶段。
“征收未动,安置先行。”地铁1号线涉及安置量大,安置需求复杂多样,安置方案是否能被征收户接受是征收工作的关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各区各相关部门把轨道交通1号线的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的一项民心工作抓实抓细,充分体现了政府“还利于民、让利于民”的实际行动。每一套安置房的设计方案都凝聚了被征收户的智慧,反映了被征收户的诉求。
俄罗斯套娃元素很抢眼。
巴西足球元素。
南非元素。
主题车厢 极具特色
厦门轨道集团透露,体验式运行期间,厦门地铁特别准备了“金砖”“十九大”“中秋”“鼓浪屿”4种主题车厢。根据不同主题,车厢内陈设布置各有特色。
主题车厢结合闽南文化,彰显厦门特色,让市民感受到厦门地铁的魅力。市民还可以在地铁上体验中秋博饼活动,观看快闪表演,参与互动等。“爱萌”地铁吉祥物和地铁工作人员将送上礼品。
闽南风出入口
厦门地铁的总体建筑风格,吸取了闽南建筑的历史特色,颇具闽南风韵。地铁出入口大都采用红砖燕尾脊顶盖的模式,色彩鲜明,辨识性强,能有效引导乘客快速识别地铁出入口,还可以体现城市风貌、地域特色、人文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感。
地铁车站负一层为站厅层,负二层为站台层。站厅层区域的天花板是根据闽南古厝“人字梁”设计的造型,这个造型很好地将空间抬升,给乘客舒适感。站台层区域的天花板是根据“镂”设计的,这也是从闽南古厝元素提炼的,既显眼又具有地域风情。墙面是砖红色搭配上浅米色的彩釉玻璃,营造出素雅、明快的色彩环境。
驶上集杏海堤,窗外的大海映入眼帘。
跨海地铁
厦门地铁1号线全长30.3公里,共设24个站点,起点在镇海路站,途经文园路、嘉禾路出岛;在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探出地面,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过海后又重新钻入地下,沿杏锦路、集美大道,最终到达终点岩内站。
从高崎站至集美学村站,地铁1号线将驶上集杏海堤,约有2公里跨海段,地铁飞驰时乘客可欣赏窗外的大海,远眺厦门大桥、杏林大桥,风景美不胜收。
【花絮】
轨道集团发布地铁工装
组织工装“快闪秀”
地铁工作人员身穿整齐的工装,开展“快闪”表演。
昨日上午10时15分,伴随着强劲有力的舞蹈节拍,数十名地铁员工身穿整齐的工装,来到厦门地铁1号线湖滨东路站内开展“快闪”预演。随着音乐声响起,员工们跳起欢快的舞蹈。一曲结束后,员工迅速“闪”到人群中。紧接着,又一批员工来到场地内开始表演。
厦门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体验式运行期间,轨道集团共安排30名运营公司员工,组成5组“快闪”小队,在站台和车厢为大家献上精心准备的表演,每轮表演不仅有动感十足的歌舞,还有悠扬的乐器表演。
此次厦门地铁1号线“快闪”表演,地铁工作人员身穿的是窗口服务制服。据介绍,制服的设计灵感以厦门地铁logo的结构展开,强调简约、创新、实用又不失辨识度的设计理念,款式和颜色以闽南标志建筑――古厝的流线条和色调融入系列设计,带来强烈的冲击。
地铁1号线两大亮点
【提醒】
今起至11日体验式运行
市民可从八个站点进出
●活动时间
此次体验式运行时间是10月6日至11日每天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地铁1号线开放的站点共有10个,分别是镇海路站、湖滨东路站、莲坂站、塘边站、高崎站、集美学村站、园博苑站、杏锦路站、厦门北站、岩内站。除了厦门北站和岩内站可乘车抵达但不可以进出之外,其余8个站点皆可从地面出入口进出。
●体验流程
乘客持票在车站指定出入口加盖纪念章后进站→过安检→凭试乘体验票二维码扫码通过闸机→站台排队候车(先下后上)→乘车→扫二维码验票出闸→出站。需要提醒的是,进入车站后须在2小时内出站。
●文明乘车提醒
乘坐地铁时,主动让座不抢座,保持车厢卫生,不乱扔垃圾,禁止乘客在车厢内进食。候车时,请按照地面指示站在安全线外文明排队,待列车停稳、车门与屏蔽门完全打开后有序上车。乘车时应先下后上,上下列车应注意列车与站台之间的空隙;当车门或屏蔽门警示灯亮起、铃响时,应立即停止上下车;当列车关门提示警铃鸣响、车门及屏蔽门警示灯亮时,应停止上下车;乘车时不要手扶车门或倚靠车门。
禁止在地铁车站及车厢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躺卧、踩踏座席,摆摊设点,在车站内派发广告等宣传品。严禁在地铁车站及车厢内吸烟、点燃明火、随地吐痰、便溺、吐口香糖;在自动扶梯上跑动或逆向行走;使用滑板、溜冰鞋等物品。
【解密】
地铁吉祥物“爱萌”
凸显科技感
厦门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地铁吉祥物“爱萌”是厦门地铁原创形象。“爱萌”的造型色彩是以厦门地铁LOGO红蓝色调为主,身上的蓝色代表厦门的天空与海洋,其头部以大海水滴为元素进行设计,象征着汇聚包容;“爱萌”头部与地铁造型有机结合,突出厦门地铁行业特征,头上的耳麦代表厦门地铁的咨询与服务职能。红色的披风体现了厦门人民的热诚、温暖、好客。整体造型显得吉祥、喜庆,凸显了科技感,与品牌标志色彩呼应,强调厦门地铁品牌性,突出呈现拼搏进取的厦门地铁精神。
厦门地铁1号线车厢以及站台采用三种语言播报:普通话、闽南语、英语。在普通话播报后加入闽南语播报,除了方便市民出行外,还旨在加强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英语播报则是为更多来厦的国际友人服务。三种语言播报体现了厦门地铁精于细节、创造感动的全新服务理念。
地铁车辆长度等同
10辆普通公交车总长
厦门地铁车辆采用地铁B型车6辆编组,列车总长约118.7米,宽2.8米,最大载客量2062人,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这个长度相当于10辆普通公交车(12米)头尾相连串在一起,而最大载客量差不多相当于23辆公交车能够装载的乘客数量。
列车车头采取流线形造型,灯带似“白鹭展翅”,展现出特有的灵动、流畅,整体造型亲和力强。车厢内部宽敞舒适,扶手、窗和侧壁表面组合成太空舱造型。每条座椅前设有6个拉手,每个车厢共计36个拉手,和公交车上的拉手不同,厦门地铁列车拉手采用球柱柔性拉手,既具备相当的强度,又能支撑人体的重量。车上还安装低噪音变频空调,可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制冷量,真正实现舒适节能的效果。每节车厢都配有电视和电子显示屏,可显示出站点信息,车门上方有电子线路图,全线24个站点的名称都在上面。车厢内的广播系统也会播报到站提示信息。同时,针对厦门高温、高湿、高盐的气候特点和线路特点,厦门地铁1号线车辆车体内部进行了特别的防腐设计,车内所有紧固件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地铁1号线建设大事记
2014年4月1日
正式开工
2016年6月
18个车站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2016年10月31日上午9时
首列车辆举行接车仪式
2017年1月19日
火炬园变电所和董任主变电所正常投入运行
2017年1月
出入口造型公布,设计灵感来源于闽南古厝,具有很强的厦门特色和闽南风格
2017年3月12日上午
全线顺利贯通,全线车站主体实现封顶,标志着全部主体工程圆满完成
2017年3月13日
车站装修主题确定,1号线为“闽南红”,2号线为“鹭岛绿”,3号线为“云天青”,4号线为“蔚海蓝”
2017年3月21日
首批地铁列车试跑,完成了时速80公里的高速运行等一系列静态、动态调试
2017年4月30日
1号线“热滑”成功
2017年5月1日
正式展开正线调试,地铁列车飞驰岛内外,首次在海堤跨海地上段亮相
2017年5月8日
实现全线“轨通”,标志全线结构性基础设施全部完成
2017年6月30日
实现全线“电通”,标志着地铁1号线将由安装阶段全面转入调试阶段,地铁1号线开始全线综合联调、试运行、运营演练
2017年8月5日
地铁列车开始空载试运行,标志着厦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
2017年8月24日
厦门地铁1号线20天的“跑图”试运行圆满完成
2017年9月30日
厦门地铁1号线“三权移交”。标志着地铁1号线由建设阶段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