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航标处的工作人员检查航标状态
巡检船上的日常例会
“海巡1630”轮肩负着重要的保障任务
厦门日报讯(记者 徐景明) 盛夏时节,强烈的阳光照在海面上,近40摄氏度的高温蒸腾起水汽,让人十分不适。张友灵穿着厚重的长袖连体工作服,尤其是那件厚泡沫塑料填充的救生马甲,让他不到一分钟就汗流浃背。
他此时工作的位置,在一个随着波浪不停摆动的航标上。张友灵和同事保持着平衡,顶着烈日,专心致志地工作着。
打开助航信息发布系统,屏幕上一个个发光的小点,连成一条条线,这就是航标发出的信号,其所标示的就是海面上的航道。船舶,在航标的护卫下,安全地日夜进出厦门港。
1981年正式设置厦门航标处时,该处管辖五六十座航标,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航标数量也不断猛增,达到目前的1000多座。“我处的人、标比约为1:10,人均任务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厦门航标处副处长林璟芳说。
厦门会晤即将到来,厦门航标处全体职工赶在7月底,提前完成年度航标保养任务,同时,在约50座航标灯桩上,统一安装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遥控遥测终端,使卫星定位更自主、更有效、抗干扰能力更强。这些措施,不仅服务厦门国际航运中心,也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
强化技术研发 打造“最强大脑”
航标是海上航行的“安全守护神”。现在,厦门航标处将党建品牌“邵进兴创新工作室”作为科技研发平台,汇集各个部门的专业技术骨干28人,其中有2名教授级高工、10名高级工程师,积极努力推动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
为进一步提高航标定位精度,厦门航标处在今年年初对无线电差分基准站进行双模改造,目前已完工,使差分基准站可提供GPS+北斗两套卫星定位系统数据,大幅提升船舶航行安全。
此外,该处自主研发开发建设的信息指挥中心,堪称“最强大脑”,该平台将设备与数据进行高度整合,实现智能化数据共享、移动应用;航标巡检工作“五位一体”机制(即集“现场巡检、遥测遥控、日巡、夜巡、视频监控”于一体的航标管理创新工作模式),其中,遥测遥控和视频监控的实现,就是依靠这一管理平台。
“航标信息服务已成为新科技、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集中应用的领域。”邵进兴说,“正是依靠科技创新,厦门航标处才能最大化发挥人员效率,使航标管辖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年度航标的可用性达到99.8%。”
24小时枕戈待旦 确保航行安全
蔡龙安是厦门航标处“海巡16301”轮的船长,他从2002年到该船工作,一干就是15年。“海巡16301”轮是一艘巡检船,除了长时间在海上巡逻检查,如果航标发生故障,就要紧急出动维修。因此,任务时间覆盖白天黑夜。
从湄洲湾到诏安,“海巡16301”轮日夜执行任务。“一年有200多天都在海上,基本三四个月才回一次家,从来没有节假日。”今年57岁的蔡龙安说。日常的巡检维修工作不仅压力巨大、而且危险重重。尤其是在冬季,季风大、海流急,航标紧急维修难度极大,但为了辖区通航安全,厦门航标处的工作人员毫无怨言,24小时枕戈待旦。
在“海巡16301”轮旁,有一艘更大的“海巡1630”轮,这是千吨级中型航标作业船,正在等待出海作业,船上放置着一个高约3米、重达8吨的备用航标,以便随时替换有故障的航标。据悉,“海巡1630”轮是厦门航标处现有的负责福建中南部海域集航标抛设、起吊维护、应急抢修等功能的唯一航标综合作业船,肩负着重要任务。
厦门航标处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处将继续强化力量,在已有两艘海巡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艘新船,并在刘五店等港区设基地,强化航行安全和海洋工程保障。
【相关】
“牛粪礁”固定航标建成投用
前不久,在厦门港东渡航道分岔口水域,一处名为“牛粪礁”的礁石安装了全新的永久性固定航标。去年“莫兰蒂”台风过后,“牛粪礁”的航标被毁,厦门航标处紧急用临时浮标替代、发布航行警示,并同时启动固定航标的设计施工。
“‘牛粪礁’的礁盘比较大,但全部处于水下,目不可视,港内高潮时,一些小船可以通航,但低潮时就存在风险。因此,建设永久性固定航标十分有必要。”厦门航标处航标管理科长潘佐明说。
今年2月,“牛粪礁”固定航标施工正式启动,其难度相当大。由于礁盘在水下,基座的建设需要进行小范围围堰、抽干海水,再进行打桩施工。厦门港内的潮水是“半日潮”,也就是一天内有两次高、低潮,施工只能趁着低潮位的时候“见缝插针”。
经过长达半年的施工,该航标近日建成。厦门航标处介绍,该航标使用航空铝合金建造,更加坚固耐用。
近期,厦门航标处还将发布业界第一本航标助航指南《海峡西侧水域航标助航指南》。航标处运保中心负责人郭志富介绍,这本《指南》将普及航标使用知识,强化航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