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
【数据】
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厦门找出了国土、规划之间的12.4万个差异图斑,涉及306平方公里土地,最终整合并腾出55平方公里用地指标。
平台运行至今,共有238个部门在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2378个项目在平台上生成并由各部门分别进入策划协调。
厦门日报讯(记者 袁舒琪)初夏时节,海沧大屏山公园内游人如织。人们在“雾森系统”打造出的奇境中漫步的时候,大多不知道,这里几年前曾经要规划建设一座星级酒店。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这块土地都是作为建设用地的,项目的实施似乎不存在障碍,然而在“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上,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它处在“一张蓝图”划定的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内。经过协商,酒店项目被取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应作了调整,这才有了如今一个完整的大屏山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发展规划管目标,城乡规划管坐标,土地规划管指标。正如海沧大屏山公园建成过程中的曲折一样,曾经由于“多规共存、各自表述”,厦门规划之间相互矛盾、不和谐,造成规划的约束和整体管控作用失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对症下药,把“多规合一”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精神和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也把这项工作作为提升厦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多规合一”工作的探索。
“多规合一”的基础工作,是绘出“一张蓝图”,让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林业、市政、水利、海洋等与城市空间相关的专项规划在这张蓝图上达成“共识”,不再各说各话。近年来,市规划委牵头开展了构建全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空间规划秩序的工作,初步形成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厘清了各类空间规划的矛盾、重构空间规划秩序、解决了“规划打架”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一个城市一张蓝图”。这一规划体系明确了城市发展底线,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奠定了集约节约发展的基础。
在“一张蓝图”的基础上,厦门更构建起一个涵盖所有项目审批部门的统一业务协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行政审批系统内实现网络互通,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跑部门”变成了平台上的部门内部协调,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基于“多规合一”改革工作,厦门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5年11月全面实施了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的第一轮和第二轮改革。改革后,财政投融资项目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审批时限分别压缩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以上。
与其他城市不同,厦门的“多规合一”是系统性、整体性的体制改革,因此几年来,市规划委共接待了近2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专题考察团,市行政服务中心也接待了数以千计的专题考察团成员,他们都是前来“取经”的。经过探索与实践,厦门“多规合一”起步早、走得快,初步解决了空间规划冲突问题,搭建了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的平台,已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