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顺和/文 梁张磊/图) 正和的六味地黄丸、怀德居的儿童惊风散、庆兰的馅饼、留春阁的燕窝、同英布店的绸缎…… 这些曾经在厦门市场有口皆碑的老字号,相信已经很少人知道了。近日,厦门知名文史专家洪卜仁向导报记者讲述了有关这些老字号的尘封历史。至于能否让这些老字号在市场重现光彩,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搜寻史料 30多个老字号已消失 80多岁高龄的洪卜仁,对曾经活跃的老字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经过一番整理后,那些尘封的厦门老字号,在他的脑中鲜活起来。 “正和配制的六味地黄丸相当有名气,曾经远销东南亚一带。”洪卜仁感叹,不过,这家有300多年历史的厦门制药老字号,经过建国初的公私合营后,品牌就逐渐失传了。 怀德居是另一家制药名号,其配制的小孩服用惊风散,几乎是父母的最佳帮手,而晕船药,则是乘船出海的厦门市民的必备品之一。“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商业文化,其中亮点就是具有各地特色的老字号,改变了千市一貌的局面。”洪卜仁告诉导报记者,目前他正在撰写一部《闽商发展史》,其中,老字号是其关注的重点群体之一。 根据洪卜仁的初步统计,那些已经在市面消失但有较为详细资料可整理的厦门老字号,目前他掌握了30多家。 诚信营销 老字号的经验可借鉴 “质量好,对待顾客有诚信。”洪卜仁解释说,一家老字号之所以能在市场上赢得口碑,是因有一些独到之处,很值得如今的商家借鉴。 他举例说,燕窝、人参一类的滋补品,好劣难辨,但留春阁店内的货,不同级别、不同价格分得很清楚,让不懂行的顾客很放心;同英绸缎店提供衣服定制时,帮着顾客节省布料,一套衣服若只需两丈六,就绝不会卖三丈。 在服务态度和抓商机上,老字号也很有一套。比如,经理不是跷脚喝茶,而都是站在店面观察,揣摩客户心理,如果看到店员连续错过3位顾客的生意,他的饭碗就可能保不住了。 重焕光彩适应新市场不易 这些流失的老字号,能否重新传承,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真正要恢复很难。”洪卜仁坦言,现在经营环境不一样、口味不一样、顾客人群不一样,老字号要重新在市场站稳脚跟不容易。 一个让不少老字号传承人两难的选择是,如果不按古法,祖宗创立的牌子要砸,而如果按照原有的手艺,又不符合市场运作。 像“庆兰”的后代,几年前从新西兰回来,希望能恢复祖业。但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后,他们还是放弃了。“成本太高,价格顾客接受不了。”洪卜仁解释,比如绿豆的选择,先把坏的挑掉,再用120目(孔)的筛子过滤,不够细的淘汰,然后泡在水中,浮在水面的也要去掉。而做馅皮的原料,也要用手揉上七八遍。“如果可能,有条件的可以尽量先恢复。”洪卜仁认为,老字号要适应新市场不容易,但又不能让它轻易流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知名品牌营销公司人士:老字号未“老”先衰 本报近日推出厦门老字号系列报道,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和探讨。如何让曾经风华的老字号重新焕发光彩?不少热心市民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老字号品牌衰弱的根源并不在于‘老’,而在于未‘老’先衰,缺乏创新机制。”国内知名品牌营销公司——采纳品牌营销顾问机构厦门分公司总经理曾伟滨认为,从全球品牌发展史来看,这些老字号还不算真的老。像LV有160年历史,爱马仕177年,可口可乐也有128年。 “产品创新,并不仅基于产品工艺等的创新,而更要看重市场层次的创新。”曾伟滨解释,比如,厦门文化本身带有一点小清新、小文艺的姿态,那么做馅饼的老字号,是否可以针对性地推出文艺青年面包或者带有城市标签的产品呢? 目前,厦门老字号大多数扎根厦门或者说福建市场。“厦门老字号在战略上要‘厦门化’,但战术上应该‘去厦门化’。”曾伟滨认为。互联网经济一个很典型的特点是将不存在区域性的市场品牌,因此厦门老字号必须走出去,将“厦门老字号”向“中华老字号”转变。 “如果厦门的老字号有需要,我们愿意提供免费营销诊断。”曾伟滨表示,他们的专家团队可以为3到5家的厦门老字号企业,从品牌、产品、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升级与重塑。 |
相关阅读:
- [ 04-08]老字号“致青春”,不只靠“怀旧风”
- [ 04-03]三大“常见病”令老字号步履艰难 经营者自身存缺陷
- [ 04-02]要“抱团取暖”,更要“以攻为守”
- [ 04-02]山寨冲击厦门老字号很受伤 “李鬼”横行败坏形象
- [ 04-02]厦门老字号要“抱团取暖” 更要“以攻为守”
- [ 02-04]广州老字号酒家改超市引顾客不满 因旺场不旺市
- [ 01-24]探访苏州传统年糕老字号 十三道工序日产5万多块
- [ 01-21]厦门老字号期待“涅槃重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