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人文旅游 > 正文

山寨冲击厦门老字号很受伤 “李鬼”横行败坏形象

2014-04-02 11:28  张顺和 温添赋 温航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4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顺和 温添赋 温航)“老字号”是金字招牌,在留给市民亲近感、信任感和美好记忆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商家的垂涎。

导报记者调查获悉,假冒伪劣和山寨品牌正在冲击着老字号的市场形象,一些商业化的速成品让光彩照人的传统工艺和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与此同时,老字号商家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却面临着等不起、耗不起等尴尬处境。

故事一:树脂也做漆线雕 一天上千件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厦门优必德漆线雕传承人沈锦丽不会相信,自己视若生命的漆线雕竟然有人会以树脂为原料快速加工而成,外行人凭肉眼很难分辨真假。

沈锦丽告诉导报记者,漆线雕在厦门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已经是厦门的一张文化名片。

据介绍,真正的漆线雕作品,以天然植物大漆为主材,有盘、缠、堆、雕等数十道技法,工艺的全过程均为手工制作,从设计造型到贴金,最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多则甚至要数年。而树脂翻模的所谓漆线雕,采用机械化流程,一天可以生产一吨,这就意味着可以有上千件成型作品。

在成本上,两者之间更是有着百倍的差价。即使是一件小小的作品,造价也需数百元,而如果用树脂工艺,成本只需几十元。

导报记者了解到,材料工序上的弄虚作假已经让原本光彩的漆线雕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多人接触到伪劣品后,对漆线雕产生了误解,认为品质不过如此。”沈锦丽表示,工艺不好的作品,两三年就会出现变色或者氧化脱落,而真正的漆线雕,几百年都没有问题。

不仅如此,作品版权的随意抄袭复制,也让潜心于传承和创新的漆线雕创作者们心寒。

沈锦丽透露,在多个级别不低的展会现场,她都发现过自己精心创作的金奖作品被他人仿制并堂而皇之地作为企业的展示品。不过,在展会上她可以让别人撤下,但在市场上,类似的仿制品暂时只能听之任之。“哪有那么多精力啊,总不能天天去盯着。”沈锦丽坦言,至今为止,她都没有因此而起诉任何个人或企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作品版权。

当然,这样做的沈锦丽还有一种理想化的期许:希望同行业者都能完善自己,做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一起维护漆线雕的行业品牌,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故事二:鼓浪屿馅饼打官司耗时8个多月

对老厦门来说,到鼓浪屿上买上一份鼓浪屿食品厂的馅饼,曾经是他们最好的回忆,但是这样的回忆在近十年来显得格外的奢侈。在经过几次的风波之后,鼓浪屿馅饼的商标最终在2010年被现在的主人兴茂公司收入旗下。“真正的鼓浪屿馅饼,必须是手工的,馅饼掰开之后里面应该是有六层,饼皮入口即化,饼里面不加糖,加木糖醇,与其他馅饼相比,鼓浪屿馅饼的保质期比较短,着重的是馅饼的新鲜度。”鼓浪屿食品厂的郑先生对导报记者说。

从商标收回开始,郑先生就开始了打假的过程。“现在很多馅饼都挂着鼓浪屿的牌子,有些产品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有朋友吃了之后就会问,为什么你们的馅饼现在那么难吃?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产品。”郑先生说。

导报记者了解到,在最疯狂的时候,鼓浪屿岛上很多特产店都在卖鼓浪屿馅饼,但是真正从鼓浪屿馅饼厂出来的馅饼,十中无一。

在无序、混乱的市场中,鼓浪屿馅饼的含金量被大量稀释,客户群也大量流失。“我们的客户还是以老厦门为主,现在不少人并不了解我们鼓浪屿馅饼,当地人都分不清楚,更何况是那些游客了。”郑先生说。

去年年底,兴茂公司打响了商标保护的第一枪,将生产与销售类似“鼓浪屿馅饼”的商家告上法院。官司最终赢了,但是郑先生却笑不起来。“从搜证到最后的官司宣判,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成本太高了,我们根本耗不起,而且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官司上,我们的生产、经营怎么办?”

律师:关键在于正面树品牌

“老字号遇到侵权时,打官司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厦门秋生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毅曾经帮不少厦门老字号打过有关品牌、商标的官司,但他却并不鼓励企业打官司。

杨毅表示,现在是市场经济,竞争相对自由一些,对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是必须的,但是不正当竞争会对企业的品牌造成伤害。打官司并不简单,从开始搜证,到最后的官司判决下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企业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官司上,企业是没法发展的,没有企业是因为打官司发展起来的。

杨毅建议,对老字号来说,正面树立品牌,让自己的品牌为市民所熟知,让市民知道老字号的品牌,了解老字号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关键。现在有不少老字号,由于自己在宣传上没有跟上,导致品牌知名度下滑,最后出现了“李鬼”打败了李逵,这也是需要老字号企业自身思考的一个问题。

读者眼中的老字号

24台阶下的麻糍 东南亚人带着上飞机吃

70多岁的黄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厦门,在他的记忆中,就有两个已经消失却让他难以割舍的“老字号”。

一个是位于厦门四大众的炸枣,这是一个摆在店门口的固定摊位,位置在原来的工人文化宫附近,在当时相当有名气,很多人都特意赶来尝上一个。

还有一个就是24台阶下的麻糍,位置在中山路与镇邦路交叉口处,也是一个小摊位,摊主上午开始卖,限量供应,迟来就没了。不仅本地人爱吃,有些来自东南亚一带的人也慕名前来,还用小铁桶装着带上飞机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