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人文旅游 > 正文

三大“常见病”令老字号步履艰难 经营者自身存缺陷

2014-04-03 09:34  张顺和 温添赋 温航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营销落伍 商业思维不够

40多岁的王先生在中山路附近上班,每隔几天会习惯性地去一家老字号吃些点心,但对于这个常去的地方,他真有点又爱又恨的感觉。“和很多餐饮店相比,这家老字号的服务态度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王先生告诉导报记者,这里的服务员脾气都很大,而且店里面的环境也很不好,老字号还是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人家都用iPad点菜了,他们还在那边用一根破笔。”市民林小姐也认为,一些老字号在营造用餐体验上数十年不变,比如在店招和店面装饰上,都给人破旧的感觉,完全没有舒适感。

服务跟不上,经营品种也没有新意,重复、单调,数十年都基本没有开发新品种。去过几次后,如果不是要带着外地朋友去尝尝,基本没有再去的欲望了。“很多老字号的继承人年岁也大了,虽然注重工艺的传承,但在商业思维的确很少花心思。”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比如,在网络宣传上,虽然有不少这些老字号的描述和介绍,但这些信息几乎都是热心网友主动发布的,几乎没有店家主动出击。

而像鼓浪屿上一些近几年兴起的品牌,就很善于利用网络的宣传效应,通过各种故事或者店里的猫啊狗啊,营造看点,极力将自己塑造成鼓浪屿气质的化身,风头很快就盖过了土生土长数十年的老字号。

传承不足 创新又不成功

鲜甜的虾面是许多厦门市民的一大喜好,厦门知名文史专家龚洁也是如此。“传统的做法,流程是很精细的。”龚洁介绍,像虾一定要用狗虾,先摘下头,剁碎,和着骨头熬汤,再加些细碎的猪油渣,简直棒极了。

但现在不少店里的虾面已经没有这么精细了,虾不再严格用狗虾,而是随便的虾,汤也不细心熬了,并尽量精简掉一些工艺。“有些功夫是少不得的,少了就没有那个味了。”龚洁表示,工艺传承不到位,品质下滑就带来恶性循环,导致顾客不断萎缩。

在传承的同时,不少老字号的继承人还花了不少心思,准备在创新上开拓局面。比如大受游客欢迎的馅饼。

传统馅饼内的馅,一般只有绿豆、荷兰豆,或者水晶饼。现在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口味的变化,凤梨、杨桃、水蜜桃等都塞进去。

但这样一来,馅饼的保质期大大缩短,有些游客带回去后,变质变味了,所以对馅饼产生了误解。

而有些品牌为了让馅饼保存长久一些,将7天的保质期延长到15天,将饼改造得硬硬的,传统馅饼那种松软的口感被破坏掉了。“这些应该都算是不成功的创新。”龚洁表示,又要新鲜、又要保质,还得口味好,这的确不容易。其实,对于老字号来说,创新的确是一个难题,对老字号的继承人也是一种考验。

专家说法

老字号切忌啃老本

在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袁真富看来,造成老字号自身缺陷或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创新的动力不足。一些老字号几十年一成不变,无法适应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最终只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次是营销手段单薄。袁真富表示,老字号别以为自身是一块金字招牌就一直啃老本。这种优越感和自以为是很容易导致营销战略上的轻浮。只有把姿态放低,积极变革才能有所发展。比如包装上要敢于“以新易旧”,让新颖多彩的包装取代老旧的产品款式,只有大胆改变营销策略,才能赢回顾客,才能把传统积淀传递给新兴的市场。

袁真富并表示,传统的行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一些老字号“旧貌焕发新颜”的可能。由于很多老字号有国企背景或国资色彩,所以很难给一些有理想和头脑的年轻人机会,而一直由那些“老人”掌舵老字号,看似稳妥老到,实际上很难有所改变。

市民声音

有些老字号也该“换换装”了

市民陈小姐也曾带着外地朋友到一家厦门知名老字号吃特色小吃,但整个过程让她有些尴尬。

陈小姐说,这家老字号有点“不修边幅”,店内黑乎乎、油腻腻,让习惯于窗明几净的她有些不太舒服。店里的服务员也是大妈级别,讲话呼来喝去,根本没有一些基本的礼仪。

陈小姐认为,所谓“老”,并不代表“破、脏、土”,所以还是得花心思换换装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