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三十而立展风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成功实践

xm.fjsen.com 2011-12-21 18:27   来源:厦门日报    我来说两句

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成效显现。资料图片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经济特区始终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以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精彩缩影和典型示范。

沧海桑田,春华秋实。诞生于改革开放大潮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已走过30年历程。三十而立展风华,特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厦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已经成为境外资本投资的重要集聚地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海峡西岸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和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区域,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宏大目标阔步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走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沿。

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2月视察厦门经济特区,亲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给特区人民以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江 泽民同志于1991年12月亲临出席厦门特区建设10周年庆祝大会,并多次来厦视察,特别指出:“厦门优势、特色应该体现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上,这个作用别的特区不能代替,这个作用随着历史前进会越来越显示出来”;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和2010年两次来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对台工作“三个凡是有利于”的重要阐述,这一重要精神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厦门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厦门的建设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迎来了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阶段。

30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本报记者 陈立新 摄)

科学发展  跨越前行

30年来,厦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实现快速增长。30年来,厦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一是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特区建设30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4%、23.0%和21.5%,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二是经济效益同步增长。2010年厦门以占全省9.6%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4.0%的生产总值、25.6%的财政收入和52.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5%,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4.6和11.2个百分点。三是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25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033元,30年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2%和13.4%。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工业支撑作用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30年来,厦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10年的1.1∶49.7∶49.2。一是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稳定持续。30年间工业经济一直是特区的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254.71倍,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二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渐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9.2%,30年间年均增长率17.7%。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迅速发展,厦门作为海峡西岸最具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三是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坚持“两头在外、中间在厦”的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中有5家产值超10亿元。

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30年来,厦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拥有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等科技产业承载平台和约占全省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6%,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扎实推进。建成一批在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三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意识,加强政策扶持和宏观指导,组织实施企业管理创新示范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机制,初步建成海西人才创业港。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30年来,厦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管理,致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重要中心城市。一是城市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岛内着力“退二进三”,岛外着力“强二进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适度超前。30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70.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2%。三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有序开展,创造性地实施“金包银”工程,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四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成效显现;空港连续十多年跻身国内前五大口岸机场;开通福厦动车组,厦深、龙厦铁路建设顺利推进,初步形成东南铁路综合枢纽;全面融入海峡西岸高速公路网,进出岛已有“四桥一隧一堤”6条跨海通道,初步形成东南公路主枢纽城市;建成全国首个基于TD的3G无线城市,成为国家金卡工程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初步形成东南重要信息枢纽。

改革开放  敢为人先

30年来,厦门发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率先在众多领域进行改革探索,先行先试许多具有超前性的改革举措。

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示范作用。30年来,厦门发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率先在众多领域进行改革探索,先行先试许多具有超前性的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首家地方航空公司,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以发行债券方式建成国内首座跨海悬索大桥;在全国率先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率先进行政企分开和企业利改税试点;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率先开辟与国际市场对接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市场;率先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房产两证合一;率先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和商业用地、政府采购、医药采购等公开招投标制度;率先在选人用人上实行公示制、票决制、竞争上岗、试用期制等等。这些先行探索,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30年来,厦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一是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建立起开放、竞争的商品流通体系和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市对区的财政管理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一批本地企业成功上市;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资产重组优化,实现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优质医疗资源统筹配置扎实推进,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厦门广电系统成为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三是深化行政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及其监督体系;先后进行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和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电子政务建设务实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位居2011年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之首。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30年来,厦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突出对台 走在前沿

30年来,厦门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厦台经贸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对接全面推进,厦门作为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已成现实。30年来,厦门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厦台经贸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基地。先后获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投资的重要聚集区。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3112个,合同利用台资49.8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2.58亿美元,台资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同时,厦门国贸、厦门航空等一批企业率先赴台投资。二是成为对台经贸的重要口岸。2010年全市对台贸易总值63.78亿美元,约占全国对台贸易总额的1/25,拥有大陆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三是成为两岸现代服务业先行合作的重要区域。台湾国泰人寿、统一证券、富邦金控等一批金融机构先后来厦投资,大陆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厦门长庚医院、大陆首家台资旅行社厦门灿星国际旅行社相继开业。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厦台服务业合作深入拓展。

客货运输快速增长,厦门作为两岸直接往来的“黄金通道”已成首选。30年来,厦门率先试行推动两岸直接往来的便利化措施,已成为两岸直接往来的重要通道。一是厦金“小三通”持续扩大。厦金开通“小三通”以来,已累计运送旅客600多万人次,现每日运送旅客3000多人次,成为两岸人员往来最便捷的通道。二是厦台“大三通”迅速拓展。厦门是率先实现两岸“大三通”的大陆口岸,在1997年就率先与高雄开通试点直航,累计集装箱吞吐量占大陆对台试点直航的70%。2008年厦门成为首批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邮封发局,率先开通厦门至台中和基隆定期班轮等两岸航线,建立了厦门—金门各类邮件总包直封关系。三是海峡旅游打响品牌。厦门先后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批口岸城市、两岸双向旅游中转地和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首批试点城市,率先试点开展在厦暂住人员赴金门旅游,已有40多万人次经厦门口岸赴台旅游。

互动平台持续拓展,厦门作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基地作用突出。30年来,厦门充分发挥独特的对台工作优势,不断拓展两岸交流交往的渠道和规模。一是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盛会越办越好。成功举办三届海峡论坛,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交往重大盛会和大陆发布两岸交流交往重大政策的重要平台。连续举办十五届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二是文化等领域交流深入推进。厦台文化、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医疗卫生、体育、宗教、民俗等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定期举办两岸文博会、保生慈济文化节等重要涉台交流活动,并设立了国家级对台文化、科技、体育、新闻出版、农业和会计交流合作基地,厦门卫视、闽南之声广播在台落地播出。三是各阶层人员往来逐步拓展。中共厦门市委与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首开两岸基层政党交流先河,并率先开展两岸区级党际交流,厦门市政府与台湾中部四县市率先实现互访,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率先与台中市议会实现互访。

“五缘”优势充分发挥,厦门作为两岸同胞融合的温馨家园已成趋势。30年来,厦门不断优化台商台胞在厦投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建设两岸同胞融合示范区。一是台胞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建立健全涉台法规规章,把对台胞权益保障范围从投资行为扩展到创业、就学、就业、居民待遇和参政议政等方面。率先实行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政策,率先将台胞纳入市劳动模范等评选范围,率先推出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聘任台湾人才等。二是两岸民众情感融合日益增强。以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和闽南文化为纽带,发挥厦台民间信仰和民风习俗相同的优势,定期举办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中秋博饼王中王大赛、厦金同放焰火等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增进两岸民众交流和情感融合。三是厦金协作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设立台胞救助点,开通厦金航线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建立厦台海上救援协作机制。承担涉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生优先 和谐幸福

30年来,厦门持续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着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30年来,厦门持续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是“厦门蓝本”社会保障性住房模式享誉全国。二是“充分就业城市”建设取得实效,已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三是“全民社保城市”政策框架已经成型,实现了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四是教育事业逐步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在全国率先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教育学校就学比率达69%,获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五是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初步形成辐射海西的医疗服务中心。2010年全市居民期望寿命达78.91岁,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0年来,厦门本着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一是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日益健全,成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领先。始终注重环境保护,认真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工程,被授予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杰出成就奖;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实施生态风景林、绿色通道、山体公园等专项建设,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

着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30年来,厦门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及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一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持续提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取得突破,先后有5件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2件作品获得梅花奖;成功举办一系列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影响的重大文体赛事,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弘扬闽南文化,获批国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南音、歌仔戏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动漫网游、传媒、艺术与古玩、印刷发行、文化会展、演艺娱乐等六大优势文化产业,201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77%,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推进“平安厦门”建设,营造特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30年来,厦门持续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居民治安满意率达95%以上,社会治安环境综合测评连续多年居于全省首位。一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配套的治安防控体系,社区监控覆盖率达99%。大力开展基层创安活动。二是公共安全体系日趋完善。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三是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开通968123市长专线暨“网上信访”,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反映情况和表达诉求的渠道和方式;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律保障,不断增强全民法制观念。重视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四是社区管理服务不断创新。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建立起150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基本实现社区矫正解教对象无重新犯罪。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试点,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初步形成“十分钟社区服务圈”,成功打造“爱心超市”等社区服务品牌;加强信息网络管理,全市网络安全管理连续五年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列。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的艰辛探索,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创新理念,拓展思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才能再创特区建设新辉煌,开辟特区发展新境界;唯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才能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唯有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好对内对外开放,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不断增创新优势,为特区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更好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美好家园上来;唯有坚持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才能为厦门经济特区各项事业发展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总结过去,开创未来。迈向新的征程,厦门经济特区要充分认识和自觉履行肩负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奋力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尽力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两岸交流合作中的排头兵作用,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房小奇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