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展风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成功实践
突出对台 走在前沿 30年来,厦门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厦台经贸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对接全面推进,厦门作为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已成现实。30年来,厦门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厦台经贸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基地。先后获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投资的重要聚集区。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3112个,合同利用台资49.8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2.58亿美元,台资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同时,厦门国贸、厦门航空等一批企业率先赴台投资。二是成为对台经贸的重要口岸。2010年全市对台贸易总值63.78亿美元,约占全国对台贸易总额的1/25,拥有大陆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三是成为两岸现代服务业先行合作的重要区域。台湾国泰人寿、统一证券、富邦金控等一批金融机构先后来厦投资,大陆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厦门长庚医院、大陆首家台资旅行社厦门灿星国际旅行社相继开业。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厦台服务业合作深入拓展。 客货运输快速增长,厦门作为两岸直接往来的“黄金通道”已成首选。30年来,厦门率先试行推动两岸直接往来的便利化措施,已成为两岸直接往来的重要通道。一是厦金“小三通”持续扩大。厦金开通“小三通”以来,已累计运送旅客600多万人次,现每日运送旅客3000多人次,成为两岸人员往来最便捷的通道。二是厦台“大三通”迅速拓展。厦门是率先实现两岸“大三通”的大陆口岸,在1997年就率先与高雄开通试点直航,累计集装箱吞吐量占大陆对台试点直航的70%。2008年厦门成为首批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邮封发局,率先开通厦门至台中和基隆定期班轮等两岸航线,建立了厦门—金门各类邮件总包直封关系。三是海峡旅游打响品牌。厦门先后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批口岸城市、两岸双向旅游中转地和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首批试点城市,率先试点开展在厦暂住人员赴金门旅游,已有40多万人次经厦门口岸赴台旅游。 互动平台持续拓展,厦门作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基地作用突出。30年来,厦门充分发挥独特的对台工作优势,不断拓展两岸交流交往的渠道和规模。一是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盛会越办越好。成功举办三届海峡论坛,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交往重大盛会和大陆发布两岸交流交往重大政策的重要平台。连续举办十五届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二是文化等领域交流深入推进。厦台文化、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医疗卫生、体育、宗教、民俗等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定期举办两岸文博会、保生慈济文化节等重要涉台交流活动,并设立了国家级对台文化、科技、体育、新闻出版、农业和会计交流合作基地,厦门卫视、闽南之声广播在台落地播出。三是各阶层人员往来逐步拓展。中共厦门市委与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首开两岸基层政党交流先河,并率先开展两岸区级党际交流,厦门市政府与台湾中部四县市率先实现互访,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率先与台中市议会实现互访。 “五缘”优势充分发挥,厦门作为两岸同胞融合的温馨家园已成趋势。30年来,厦门不断优化台商台胞在厦投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建设两岸同胞融合示范区。一是台胞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建立健全涉台法规规章,把对台胞权益保障范围从投资行为扩展到创业、就学、就业、居民待遇和参政议政等方面。率先实行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政策,率先将台胞纳入市劳动模范等评选范围,率先推出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聘任台湾人才等。二是两岸民众情感融合日益增强。以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和闽南文化为纽带,发挥厦台民间信仰和民风习俗相同的优势,定期举办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中秋博饼王中王大赛、厦金同放焰火等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增进两岸民众交流和情感融合。三是厦金协作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设立台胞救助点,开通厦金航线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建立厦台海上救援协作机制。承担涉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
- 2011-12-20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厦门 因文化而美丽
- 2011-12-17厦门经济特区30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
- 2011-12-16厦门特区建设30年:住房30年从全国样板到国家蓝本
- 2011-12-15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跨越海峡,歌仔戏的两岸情缘
- 2011-12-14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不懈创新,构筑共同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