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开放是特区发展活力之源
有人曾这样评价,美丽温馨的花园式城市风情,很难让人把厦门与热气腾腾、阳刚十足的特区相联系。那么,厦门经济特区之特在哪?30年的发展历程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告诉我们,厦门之特,特在一以贯之的开放姿态,以及兼容并包的胸怀。正是坚持不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让厦门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活力源源不断,从一座封闭落后的海岛小城走向了世界前沿,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 特区初创时期,厦门注重发挥侨区优势,想方设法“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以台引台”,坚持引进生产型、先进型、出口创汇型企业,开拓出利用外资的良好局面。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后,厦门实施科技兴贸和多元化战略,以强化外资实际到位和引进外资龙头大项目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搭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全力办好“9·8”投洽会,使之从地方性展会上升为国际性展会,从招商引资向双向投资、双向交流提升,成为厦门联结海内外市场的重要桥梁。 通过积极推行外向型战略,厦门经济已经深层次地融入了世界。这个面积只有131平方公里的海岛,成了全球产品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1981年至2010年,厦门经济特区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7%,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九、全国第七,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作为对内辐射的基地,厦门特区坚持把内地资源优势与特区政策优势有机结合,先后整合了厦门湾港口资源,推动了厦漳泉龙城市联盟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倡建闽粤赣13市经济协作区,既优化本地、拓展腹地,又对接周边,联动发展,城市双向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厦门与台湾自古往来密切,关系源远流长,两地拥有的深厚而独特的历史人文渊源。特区建设30年来,厦门积极在两岸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推进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往来向深层次发展。截至2011年9月,厦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807个(含第三地转投资),合同利用台资105.1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7.91亿美元。目前台湾百大企业中,在厦门投资有20余家,台湾光电企业4巨头有3家落户厦门。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两岸往来也不断拓展,目前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共有36个航班,日运送旅客3000多人次;截至2011年9月,厦金航线共航行61230航次,运送旅客680万人次,已成为两岸人员往来便捷的“黄金通道”。 对外开放也让厦门这座城市兼容并包,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环境,提升着特区的吸引力。自经济特区开始建设以来,厦门持续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置身厦门,满目葱茏,街景如璧,很少有人在大街上吸烟,很少听到汽车的喇叭声。2002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国际“花园城市”竞赛中,厦门以E类第一名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 “花园”的涵义并不仅限于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厦门这座城市自然流露的气质。文化名人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说过,厦门之和谐最耐品,因为在这座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都一样的平等和受尊重。厦门人对待“外来人口”,就像对待邻里街坊。不管是高鼻子金头发的,还是带着河南四川口音的,既不点头哈腰,也不吐唾沫扔板砖。外地人来到厦门,常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便爱上了厦门。 30年的发展,厦门特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有极大提升,今后厦门将在更高起点上加大对外开放,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对外贸易,都将更注重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从低端走向高端、从单向吸引走向双向融合。 |
- 2011-12-12厦门特区30周年:“漂”在厦门 就像回到家
- 2011-12-10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港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 2011-12-09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7厦门特区30周年:特区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厦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