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闽南粽子里的传承交流融合故事
2024-06-10 08:43:49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何芝骅(左一)教台胞包粽子。(记者 林铭鸿 摄) 台胞何芝骅 学母亲包肉粽 口口是团圆味 翔鹭社区台胞助理何芝骅客串了一回“粽子课”老师。6月7日下午,湖里区举办台商联谊会迎端午节的联谊活动,何芝骅受邀教在厦台胞包粽子。她没有“教案”,神态自信从容:“我12岁时就在母亲身边学包粽子,到现在,包了快50年啦!” 何芝骅出生在台北,她的父亲祖籍山东青岛,母亲的祖辈来自泉州。“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穷,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包粽子。”何芝骅回忆,母亲结婚后,才从邻居那儿学习如何包粽子。 何芝骅说,“妈妈牌”粽子很讲究,米要泡、要炒,口感更软糯;调料有红葱头、酱油、五香粉等;包好的粽子用水煮,粽叶香味更浓郁。 彼时,小小的何芝骅就守在母亲身旁,学习包粽子。1999年,何芝骅丈夫的公司在厦门设厂,她随丈夫来厦居住。现在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在端午期间包粽子,自己吃、送亲朋。 何芝骅坦言,尽管在大陆吃了许多不同风味的粽子,她还是最青睐“妈妈的味道”。“这是维系宗亲情感的传统习俗。”她说。如今,母亲年纪大了,自己从她手中接过接力棒,只要回台湾,就会包粽子,把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一口粽子,是儿时的回忆,更含着几分故乡的滋味。 来厦二十多年,何芝骅发现,两岸习俗相同,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不仅是粽子制作方法大同小异,端午节赛龙舟、挂香囊、立鸡蛋等习俗也都是一样的。“希望年轻一代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习俗。”她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