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百年海外教育:初心、成就与启示
2022-11-29 20:47:58 来源: 集美大学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集美学校:侨生回国升学“概行收纳” 优待“永续不废” 回到祖国就学的华侨学生称为“侨生”。侨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陈嘉庚主张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为社会各种人群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在20世纪早中期,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陈嘉庚依托集美学校,举办了举世闻名的侨生教育。 长期侨居海外,使陈嘉庚对南洋华侨社会的教育情况有着深刻的认识,深感华文教育的重要性。据当时有关资料统计, 在1200万华侨中,不懂中国语言的就有500万人。鉴于当时归侨、侨眷及其子弟因生计,广泛劳作和生活在祖(籍)国沿海地区和侨居国,因此, 1910年代,陈嘉庚几乎同时在闽南地区和新马地区兴办学校、开办华文教育。 1913年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之始,即十分重视侨生教育。他规定, 集美学校对侨生回国升学“概行收纳”, “到校时如考试未及格者, 则另设补习班以教之”。1921年陈嘉庚创建厦门大学,也要求学校要广收海外侨生。当年3月1日, 厦门大学第一次招生考试时, 就同时在厦门、福州及新加坡开考。为了增强海外华侨的祖国观念,陈嘉庚特别鼓励海外侨生到集美就学。陈嘉庚规定集美学校招生要面对海外, 广纳侨生, 优待侨生,“此例永续不废”。他指出:“集美学校所以特别欢迎华侨子弟之就学,盖亦有感于是为谋挽回其祖国观念也。”陈嘉庚以“侨生接受祖国之文化,比较国内尤为重要”的远见卓识,开办侨生华文教育、奖励归侨子女回国学习,在集美播撒下海外教育的星星之火。海外广大侨生在陈嘉庚的推动和影响下, 纷纷回国就读。 1920年,集美学校创设商科。陈嘉庚曾说:“我国商业之不振,推原其故,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人非不敏也,资本非不雄且厚也。所独缺乏者,商人不知商业原理与常识耳。”他创办商科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学识之才,援助南洋华侨经营商业,并希望通过培养商业人才,改变国内墨守成规的商业经营方式,以谋求民生问题的解决,以期建设新国家。他同时还要实行公民教育,以养成健全的人格。集美学校商科初办时只有25名学生,第一组生源即是委托菲律宾教育会代为考送的侨生,修业年限为四年,主要授以商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功课偏重专业知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集美学校,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侨生;侨生毕业后,受陈嘉庚精神的感召,纷纷报效国家。如著名南洋企业家陈六使,早年就读于陈嘉庚创办集美小学,南去新加坡在陈嘉庚的公司工作多年,后创立自己的树胶事业,并在陈嘉庚的引领下倾资兴学,并成为华社领袖。1929年,14岁的李林(李秀若)从印尼回国,以“归国侨生”的身份考入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幼稚师范学校,后毕业于集美女中。1940年4月,李林在山西抗日前线壮烈殉国。李林英烈是全国唯一的一位华侨抗日女英雄,成为广大侨胞的骄傲。2009年9月,李林与陈嘉庚一样,名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抗战期间 陈嘉庚维系教育、关怀侨生成长 抗战期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内迁大田县;学生不能出海实习。为使人才培养不中断, 陈嘉庚遂在新加坡创办了一所水产航海学校。战后集美各校“复员”回集美;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的所有图书、仪器、标本等, 全部寄赠给集美水产航海学校。1940年6月陈嘉庚参访延安,并与在延安工作战斗的南洋侨生亲切会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并通过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更加坚信“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当时,南洋有许多侨胞兴办华文学校,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华文教师。陈嘉庚意识到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华文教育是维持华人社会的关键。1940年底,陈嘉庚致电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提出在广东、福建两省各办一所侨民师范学校。关于福建侨师选址,陈嘉庚认为应设在闽南,大量招收闽南贫寒子弟,毕业后到南洋服务。为此,陈嘉庚以华侨界参政员的身份向国民参政会提交了《关于在闽粤创设师范学校提案》,该提案获得通过。1941年到1942年,两所侨民师范学校在福建和广东相继设立,培养华文教师;并被分别命名为第一、第二侨民师范学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南洋华侨惨遭日寇迫害,企业停产、侨汇中断,集美学校许多侨生因家里音信全无、侨汇中断,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当时,集美学校自身也极为艰难。受陈嘉庚嘱托,其侨界亲友和集美校友于1943年10月在福建永安创办集友银行,“以行养校”。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在大田集美职校看见参加球赛的侨生球员体力失常,问知原委后当即表示:你们的家没有了,学校就是你们的家;父母联系不上,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并发起“认养侨生”活动。带领着学校教师把陈嘉庚“诚毅”校训落实到行动上,在烽火校园里,关爱侨生的成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