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瑰宝见证变迁 它们坐落于湖里塘边社 承载华侨华人爱乡故事和奋斗传奇 如今蒙尘光彩不再 如今沦为出租屋管理不善日渐残破 产权界定难、修缮费用高成保护难点 红楼现在被用于散户出租,庭院里堆满杂物,右边弄堂里还砌起了一排水池,足足有10个。 白楼的《教五子图》,掩盖在晾晒的衣物和杂物之中。 黑楼已成废墟,院子里晾晒着附近租客的衣服。 红楼内的楼梯已残破不堪,磨损十分严重。 厦门日报讯(记者 兰京 图/本报记者林铭鸿)红楼、白楼、黑楼坐落于湖里区塘边社,在闽南被叫作“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是清末族人下南洋创业,赚得财富回乡后所建。 如今,这三栋“番仔楼”已破败不堪。最近,有读者拨打本报热线希望能将它们保护起来。 白楼 厦门古屋最大屏风画 被单车梯子当靠垫用 白楼,因外墙用白色灰泥筑成而得名,柱面、窗棂雕刻着荷花、腊梅等各式花卉。院子里随地可见杂物和垃圾,电线凌乱地缠绕在建筑前。 大门上挂着匾额,雕刻着“亦爱我庐”四个大字。单车、晒衣竹竿、梯子等直接依靠在屏风上,遮住了《教五子图》。这幅图画长约四米、高约三米,按照湖里文史资料《湖里老厝》的记载,这是厦门古屋中最大的屏风画。 “几经历史变革,房子虽用杉木加固,可外墙还是被震裂数处。如今,走廊倾斜,每逢台风暴雨天,都不敢住人。”继承人之一的王水木说,至少有3处数米长的裂缝。 房子主人叫林德栽,出生于清朝末年,10岁随族人到南洋,被老华侨收于门下,读书经商,20岁时回乡建造了白楼。“以前,屋内有很多古董,可惜大多已被偷走。”34岁的林咸平是林德栽最小的孙子。据他介绍,自从在屋旁建起民房,上世纪90年代后,位于塘边社257号的白楼便成了出租屋。 |
相关阅读:
- [ 07-31]厦门志愿者开展文物保护培训 了解价值守护好文化遗产
- [ 07-16]厦门一中集美分校顺利举办2018年中学生科技创意体验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普夏令营
- [ 07-06]厦门出台办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 [ 06-21]厦门海关查获一级保护动物砗磲 已按相关规定收缴
- [ 06-20]保护利用历史建筑 厦门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