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百年番仔楼如今沦为出租屋 管理不善日渐残破

2018-08-04 09:05:54兰京 林铭鸿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卢超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名片

落成:1912年

屋主:清末商人林德栽

情怀:刻有“亦爱我庐”

寄托爱家爱乡之情

现状:成了出租屋,杂物垃圾杂陈

黑楼

屋主曾为上百人接生

如今房屋破败成危房

离白楼不远,是塘边社198-199号的“黑楼”(墙面采用特制的泥土呈灰黑色),如今已是一栋无人居住的危房――外墙大多已剥落,院门打开,地上散落着垃圾,院子里晒着附近租客的衣服;中堂大门敞开,藤蔓缠绕在房屋前。大门上的字画已被风霜侵蚀,“国恩”“家庆”的恩、庆二字已难辨别。二楼的楼板塌陷许久,透过散落的木条间缝隙,隐约可见门楣上的“屏山小筑”四字。

50岁的林劲松告诉记者,这栋房子主人是他的祖母,名叫刘宝治,以接生为生。附近村落由她接生的孩子不下百人。

文史专家卢志明是最早记录下这三栋楼故事的人之一,他也告诉记者,黑楼的主人刘宝治医术高明,据说是下南洋习得,而且她还会托人带进口药回来。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黑楼”仅剩现存的主楼,主要用于出租。“直到2011年,房子破败,加上产权纠纷,就没再修葺。”林劲松说。

>>名片

落成:1913年

屋主:善心接生婆刘宝治

情怀:雕着“国恩家庆”

饱含济世悬壶之心

现状:已成无人居住的危房

红楼

占地达一千多平方米

被割裂出租破败不堪

红楼墙体为红色,是塘边现存最大的“番仔楼”,占地1000多平方米。

现在,它也被出租。院落内,凌乱地挂着绳子晾晒衣服,随意摆放着三轮车等杂物。右边弄堂里还砌起了一排水池,足足有10个。大门右侧也搭起了两间简易的卫生间,臭气熏天;左侧搭起活动板房,是一个制衣小作坊。地面坑洼,排水管道、电线等随意地附着在这栋有历史的建筑上。

红楼的主人林在华是一位在清末下南洋的橡胶商人。民国初年,他返乡定居,时值灾荒,慷慨解囊救济灾民,因此获得政府颁赠的“急公好义”牌匾。牌匾下还有一幅“珠光剑气”牌匾,是林在华本人题写。

“我爷爷是林在华亲戚。从他们那一辈开始,红楼交给我们代为管理。”洪建友自称是红楼的管理者之一,“这栋红楼也是我们一直在修缮。由于是木制、砖瓦结构,屋顶都已破烂,我们特意加盖了铁皮。楼梯被踩踏太多,磨损严重,我们只能将它翻过来,换一面继续使用。”

>>名片

落成:1915年

屋主:橡胶商人林在华

情怀:写有“急公好义”

记录慷慨救灾之义

现状:已被出租,地面坑洼臭气熏天

番仔楼保护

三 问

问题1:

它们价值大吗?

建筑个性强

历史意义大

早在2016年,湖里区政协特邀研究员黄国富就提交过一份《对为数不多的“番仔楼”选择重点给予保护》建议。据他走访统计,湖里城中村现存的番仔楼只剩下21栋,塘边的白楼、黑楼、红楼均在其中。

在他眼里,番仔楼不同于红砖大厝,它们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融合各种工艺,设计上极具个性,算得上本地旧民居的一颗建筑瑰宝。“番仔楼是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一旦拆毁就没了。”黄国富认为,番仔楼都具有保护的价值。

问题2:

保护难在哪里?

产权界定难

修缮费用高

番仔楼破败的现状可总结为四大原因:

首先,番仔楼多为木结构,历经百年,破败严重,修缮费用巨大;其次,由于历史久远,产权往往复杂,又或因争议而无人居住,更无人愿意出资修缮;第三,番仔楼基本都曾被偷盗过,比如,三栋番仔楼的八仙桌、门把手等有价值的物件都悉数被盗;最后,管理也存在问题,特别是出租后,管理不善难免会有破坏。

问题3:

可否纳入市保护名录?

尚未列入名录

可以参与评估

记者咨询了厦门市规划委员会。据介绍,《厦门经济特区历史风貌保护条例》2016年3月施行以来,市规划委会同各区政府对除鼓浪屿以外的区域内的历史风貌进行了第一次普查,提出列入第一批历史风貌保护名录的推荐名单以及拟定的保护范围。据了解,这三栋番仔楼目前尚未被列入第一批推荐名单中。

根据《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尚未列入保护名录,但可能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风貌面临被拆除、损毁、破坏等情形,应当及时向市规划委报告。市规划委接到报告后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现场查勘,对初步确认符合《条例》规定的历史风貌认定条件的,将采取预先保护措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