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育苗量占全国九成 来自海洋渔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福建省花蛤育苗量已占全国的90%,花蛤养殖面积达12904公顷,产量近28万吨。换句话说,福建省相当于掌握着全国花蛤养殖行业的命脉。 放眼福建,花蛤的育苗、养殖、加工和运输产业已成为中南部沿海的特色产业,产业链涉及福建沿海千家万户,直接从业人员达7万至8万人,养殖业在带动沿海渔农民就业和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志南告诉记者,与牡蛎产业相似的是,花蛤种苗业也面临着种质退化的问题,同时由于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苗种繁育技术体系,近几年育苗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亲贝未经过挑选且普遍个体较小,导致贝苗质量参差不齐、育苗成活率下降、育苗产量不稳定,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花蛤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种质退化、成活率低、产量不稳定,是压在花蛤养殖业上的“三座大山”,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这也就直接解释了省水产研究所带头实施菲律宾蛤仔种苗繁育产业化的原因。 研究人员攻克多个难题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技术攻关,省水产研究所贝类科研团队与合作企业――中海(福清)东壁岛福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莆田海源实业有限公司等联手陆续突破了花蛤育苗、养殖等产业化技术瓶颈,取得了多项研究开发成果,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项就是一整套完整的花蛤大面积垦区人工育苗技术。在该技术下,用于花蛤育苗的围垦区单口面积都达到千亩以上,在这样大的垦区内花蛤育苗的一个明显好处是能极大地提高苗种产量,“当然,与之配套的生物饵料培养、水质调控以及苗种采收等各方面技术也都要与时俱进。”目前,省水产研究所和合作企业已经攻克了包括亲贝强化培育、敌害生物防控等垦区人工育苗相关技术工艺等难题,苗种采收方式也由过去的人工采收全面升级为机械化采收,大幅缩减了人工成本的同时,花蛤育苗成活率和育苗产量也节节攀升。数据显示,花蛤附着稚贝发育至沙粒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亩产沙粒苗8000万粒以上。这项颠覆性的创举不仅实现了花蛤苗种的产业化生产,更成功带领福建省花蛤养殖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福建省贝类养殖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案例。 【记者手记】 一盘炒花蛤背后的科技创新之路 坦白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们大概很难想象,餐桌上平常得不值一提的一盘炒花蛤背后,竟也暗藏着如此之高的技术含量。一盘花蛤的例子再一次生动地诠释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奥义,再准确点说,应该是科技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着我们的生活品质。 再往大了说,产业转型升级算得上是近年来最常见诸媒体的高频词汇之一,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杀手锏究竟在哪里?一盘花蛤的例子又再次提醒了我们,除了资金、政策层面的扶持输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才是最关键的路子。 福建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重大海洋技术攻关,探索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步伐,推进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洋三所漳州科技兴海研发基地等海洋科技载体建设。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政府部门早就清楚地意识到,在产业发展的换挡期,率先启动科技创新引擎的人,才能占据引领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竞争中弯道超车获得胜利。而事实也证明,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福建的海洋人正在加速前行。 |
相关阅读:
- [ 01-22]探访渔民丰收背后的“酸甜苦辣事”:深夜出海收割牡蛎
- [ 11-09]牡蛎旺季渐至 广东产牡蛎成厦门消费市场主力
- [ 01-26]今冬谨防诺如病毒 市售牡蛎污染较普遍一定要煮熟
- [ 11-10]上万亩牡蛎集体"失踪" 原来"小偷"是海螺(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