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厦门港,将成为特区冲向世界的窗口。(本报记者王火炎摄)
2015年1月1日,嵩屿码头顺利接泊“中海太平洋”轮。这是当时厦门港接纳的最大集装箱船型。(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供图)1983年“华胜”轮到厦
“铁皮方盒子”装着新理念、新变革。2000年突破100万
厦门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2006年突破400万
厦门港正式驶入发展“高速路”。本组图/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厦门日报讯(记者徐景明)自古以来,港口便是通商裕国的口岸,是开放合作的门户。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海洋大省,福建港口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在宋代,更是确立了“海舟以福建为上”的优势地位。
在这千年间,福建港口历经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兴衰起伏,一度发展成世界航运贸易的中心,造就闽南人血液中的海运、贸易基因,化作“爱拼会赢”的闽南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属于厦门港的时代。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厦门先行先试,以建设经济特区为突破口打开港口发展的上行通道。其间,全球集装箱业务的快步疾行,带来了世界贸易格局的一场巨变,也使厦门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大潮,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弄潮儿”。
30多载春风化雨,厦门港的发展,历经改革开放、跨岛发展,近些年来更有国际航运中心、“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片区建设等利好支持,这颗中国东南沿海的明珠,已经从1983年全年3292标箱吞吐量的区域支线小港,一举跨越为2017年全年1000万标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十五位的国际强港。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特区、特区看港口。今日的厦门,已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其中,通达五洲的海上集装箱远洋航线,是确保厦门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的基石所在。
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大关,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正在开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厦门港,将成为特区冲向世界的窗口。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新理念
第一台桥吊价值高达600万元,那时操作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32.5元
1983年3月28日,厦门港接靠开港以来的第一艘集装箱船香港“华胜”轮。看着船上一个个“铁皮方盒子”,半辈子肩挑背扛的码头工人觉得非常新鲜。
“铁皮方盒子”装着货物,更装着新理念、新变革。它打开的,是新时代,是厦门港乃至厦门迈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集装箱运输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把各种各样的货物,放在一个大的、相同规模的箱子里打包,陆运到最近的港口发往世界各地。货物集中化、装卸便利化、运输标准化,辅以安全、易堆存等特性,集装箱的出现,让码头业务的操作模式开始发生巨变。
老码头们,是亲历者。上世纪七十年代,码头工人肩挑背扛,每辆板车上的货都有半吨多,绳子套在肩膀上,一天数不清要拉多少趟。十年后,工人们“转岗”了――虽然干的都是装卸货物的活,但机械已经开始替代人力。这十年间,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厦门港快步向前?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同年,谷牧主持国家十部委考察组在厦门港实地考察,确定厦门港要“商、军、渔港并存,以商港为主。”随后,国务院批准厦门港建设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并将之列为交通部直属项目。这是厦门港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的一个历史起点。1976年3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4个深水泊位动工兴建,总投资达到2.5亿元,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但对厦门而言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这项工程所打造的,是支撑厦门经贸发展的擎天巨擘。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作为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把港口建设好,是搞好经济特区的“压舱石”,厦门港舍得投入。当时,厦门港引入第一台桥吊,价值高达600万元,那时操作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32.5元。桥吊不用的时候,要用铁丝网围起来,还专设岗亭,三四个人轮流站岗。
1982年7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中的2个泊位试投产;1983年,厦门港启动集装箱运输,全年集装箱吞吐量3292标箱;1984年2月8日,邓小平视察了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发展的大船,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扬帆前行。
3292标箱,如今3小时内就能完成。但这个不起眼的数据,正是厦门港成功抓住全球集装箱运输化发展机遇的佐证。
以港立市厦门发展新优势
1997年厦门港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十强、世界百强,被确立为厦门最大发展优势
“没有集装箱,不可能有全球化。”这句话,写在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所著《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的封面上。这本书,被广泛列入中外知名经济学家推荐的必读书单中。
书中这样写道:在集装箱出现之前,中国的成衣绝对不会遍地开花。集装箱出现后,货运变得越来越便宜,以至于某件产品产自中国,运至美国纽约销售,也远比在当地生产来得划算。
改革开放,使厦门乃至闽南的进出口加工业快速崛起。依靠侨资侨力,充分利用“三闲”(闲资、闲房、闲劳力),“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快速成型。在进出口贸易中,一个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可以容纳24立方米-26立方米的货物,一次可装载超过1万件T恤衫,这使物流成本不再成为进出口加工的主要障碍。
依靠集装箱,“中国制造”开始登上世界工厂的舞台,厦门港,也逐步成为国际集装箱海运的物流节点。“当时的闽南金三角企业遍地开花,货物都是自动找上门来,可谓‘一箱难求’。”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一位资深业务经理回忆说。
1988年,厦门港“乘胜追击”,动工建设东渡港二期工程,总投资达5.8亿元,为了能够建成这5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厦门港向世界银行贷款3600万美元。“创业何尝不艰苦。开港时引进的那台桥吊,一直支撑到1995年前后。”这位资深业务经理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厦门港货运发展初具规模;1992年至1997年,各方资金涌入厦门港,象屿新创建码头、厦门国际货柜码头等项目纷纷上马……港口,在这一阶段,被确立为厦门发展的最大优势。1995年前后,厦门市提出“以港立市”的发展策略,正式将港口作为发展的依托和资源优势,作为厦门重要的投资环境、经济命脉,乃至对外开放、辐射内地、发挥龙头作用的载体平台。
“以港立市”,令世界航运企业迅速聚焦厦门。1996年4月6日,万海航运在厦门港开辟美西线,这是厦门港的第一条远洋干线。随后,远洋干线数量迅速增加,一举改变了厦门港支线港的地位,开始向干线港转型升级,集装箱年吞吐量以十万标箱为单位迅速增长,1997年厦门港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十强、世界百强;2000年,厦门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全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
崭露头角
走上国际新舞台
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厦门港正式驶入了发展“高速路”
特区精神是什么?有人说,它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是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无论哪种精神,你总能在厦门港的发展中找到经典案例。
1998年,结合国务院政策,以尽快推进港口的市场化运作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在厦门港展开。当年,厦门港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和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这使港口发展有了“舵手”,也有了“大船”。
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现代企业制度快速建立,并积极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进一步壮大:2004年完成资产置换迈入国内证券资本市场;2006年剥离部分非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厦门港务集团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获批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同期,港口建设和经营,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并成为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领跑者:2002年1月,海沧港区1号泊位开工建设,将建设标准提升到了10万吨级;2004年,嵩屿码头开建,建设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
这些对标全球一流的码头,为厦门港紧跟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创造了条件。航运物流追求“高效、低成本”,船舶大型化、船公司联盟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巨轮开始下水。此时,一个港口的接待能力,直接决定其是否会被边缘化。厦门港值此关键时期,以全球化视野,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
大船进港,货量飙升:实现首个年吞吐量100万标箱,厦门港花费了17年(1983年-2000年),而年吞吐量从100万标箱增长至200万标箱,则仅用了3年(2000年-2003年),这意味着厦门港正式驶入了发展“高速路”。
港口跨岛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2005年,海沧海润码头成立,这个码头主要接待当时最大的集装箱船舶,对操作效率和安全要求极高。为了打响这第一炮,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调集全港30名骨干桥吊司机。如今,海沧城区发展日新月异,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
海沧港区建设运营后,厦门港的航线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厦门港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大大增强,已经从支线港、喂给港,变为干线港、枢纽港、国际中转港。从2005年到2008年,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实现“三级跳”,从300万标箱跃升至500万标箱。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厦门港功能和发展定位更加明晰;2011年,在迈入“十二五”发展计划的第一年,国务院批复建设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厦门港也成为继上海、大连、天津之后的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在这一阶段,厦门港接待能力逐步满足20万吨级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进出港。
从2009年到2013年,虽然全球航运经济持续低迷,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继续实现“大跨步”:2011年突破600万标箱、2012年突破700万标箱、2013年突破800万标箱……
资源整合
激发港口新活力
厦门港启动近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整合”,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三十多年间,厦门港经历了“改革开放,集装箱业务起步”“政企分开,引入市场机制”“港口转型,由支线港向干线港升级”“国际接轨,引进外资多元化发展”“跨岛发展,集装箱功能向岛外转移”“转型升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等多次重大发展阶段。近五年来,发展脚步并未停歇,厦门港内外实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厦门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带一路”倡议、自贸片区的利好下开拓进取……在这些大环境、大背景下,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3年,厦门港再次先行先试,启动堪称近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整合”。当年12月13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集团整合了多家知名国企、上市公司的集装箱码头资产,注册资本约为24.37亿元,净资产为70.17亿元,所属码头岸线资源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
此次整合,涉及码头资源的主体包括我市港务、象屿、国贸、海投等国企及上市公司,此外还有香港和黄、丹麦马士基、香港新创建、法国达飞等外资企业,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精神。
为什么整合?当时,厦门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整合前,从事港口集装箱经营的企业有11家,业主过多给厦门市港口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整合后,各家公司握掌成拳、形成合力,规模化经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综合服务,极大提升厦门港的整体竞争力和码头企业的经营效益。
整合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2014年4月22日,新海达码头内贸箱业务正式开启,当年,该码头的业务量就逼近100万标箱,成为厦门港的主力码头之一,而回首2011年投用之初,这个主营外贸业务的码头,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内贸集装箱业务,也在这一年成为厦门港发展的新亮点。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整合激发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的活力,吞吐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今年首破1000万标箱,世界排名也快速攀升至世界第15位。
一带一路
开启时代新征程
作为金砖国家经贸往来的主要载体,金砖航线将成为厦门港的发展亮点
在逐步融入世界航运版图之后,厦门港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厦门,成为这一倡议的陆海连接点。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揭牌。立足港口优势,厦门港的集装箱业务发挥自贸试验片区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实现区内区外联动,以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为目标,加速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创新脚步不停歇。JOC(Journal of Commerce,美国商务杂志)评选2014年全球码头8000标准箱以下船舶操作效率前10名榜单,厦门嵩屿集装箱码头以131M/H的成绩位列第一,成为全球码头效率的领先者。
2016年5月16日,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上线暨海天码头智能闸口上线试运行,集装箱进出实现“流转数据电子化”、“港口业务自动化”,标志着厦门港开启“绿色智慧港口”新时代。
2016年6月14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成功启动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实现“零的突破”,向国际枢纽港再迈进一步;2016年12月3日,通过等级核定的嵩屿码头,迎来两艘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双轮同靠”,是厦门港开港以来的首次;2016年12月28日,我省首个成功并网连船运行的高压船舶岸电系统在海润码头启用。
2017年7月1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实施集装箱船舶服务承诺,首次引入补偿机制,形成承诺闭环并落实到具体船次,该集团也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开进行此类服务承诺的集装箱码头企业,极具“含金量”。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作为金砖国家经贸往来的主要载体,金砖航线将成为厦门港的发展亮点。
更多的机遇,预示着厦门港更光明的未来――当前,厦门正在积极建设“一带一路”陆海枢纽城市、强化与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厦门港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实践平台。今后,厦门港将积极摸索制度创新,除了尝试继续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以外,还包括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推自由贸易港尽快落地厦门。
新任务、新起点。站在1000万标箱的历史台阶上,厦门港将以全新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发展大潮!
【专访】
首破1000万标箱
具有里程碑意义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吴顺彬
“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箱,具有里程碑意义。”昨日,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吴顺彬说。他接着介绍道,除了硬件条件,厦门港的软件条件也对标国际一流。一系列降成本政策和集装箱发展扶持政策明显改善营商环境,自贸片区优势也带动了“整船换载”和“沿海捎带”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属国内首创、国际一流,还在全国率先实施集装箱船舶服务承诺,这些都是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
吴顺彬介绍,根据厦门港“十三五”规划,厦门港会进一步调整优化港区功能,一是提升海沧港区大型专业泊位靠泊等级,二是推进翔安港区集装箱泊位的开发,三是完善大型深水航道及配套锚地等公用基础设施,四是推动招银港区集装箱业务的发展。“至202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200万标箱左右,进一步巩固厦门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地位。”他说。
谈到探索自由贸易港,吴顺彬表示,目前,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已经初具规模,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两岸航运交流合作先行区、国际航运服务业聚集发展示范区、东南沿海国际物流中心的“双港双区一中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厦门已初步具备建设自由港的基础和条件。
厦门港实现逆势增长
成绩来之不易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鼎瑜
“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昨日,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鼎瑜说,“在全球航运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厦门港实现逆势增长,5年内从700万标箱增长到1000万标箱,这背后,有多方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作为厦门港最大的港口经营主体,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直扮演着全港集装箱业务“操盘手”,因此,在港口行业深耕数十年的陈鼎瑜,深知发展的艰辛坎坷。
突破年吞吐量1000万标箱之后,陈鼎瑜认为,港口产业需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持续向前。“1000万标箱是港口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最生动写照。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这方面,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已经做好准备。”
陈鼎瑜表示,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后,厦门港要在营商环境等方面继续对标国际一流,积极学习全球成功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经验,在软硬件设施、服务效率、信息化水平、多式联运水平、法律法规创新、合理的收费税率等方面创新提升,并打造“行政服务网、监管创新网、业态连接网、信息服务网”这四张网络,营造环境优、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的“港口生态圈”。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也将积极发挥海峡两岸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金砖国家贸易合作,为集装箱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陈鼎瑜说,“同时,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的后续发展,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注重量质并举,构建充满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港口发展新模式。”
【数字】
1983年,厦门港启动集装箱运输,年集装箱吞吐量3292标箱;
2000年,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花费了17年;
2003年,年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仅用了3年;
2005年,年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
2006年突破400万标箱;
2008年突破500万标箱;
2011年突破600万标箱;
2012年突破700万标箱;
2013年突破800万标箱;
2015年突破900万标箱;
今年,首破1000万标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