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抢滩给市民添堵共享单车“该刹车了”》后续
单车堆场被密密麻麻的单车占据。(本报记者王火炎摄)
工作人员在搬运单车。(本报记者王火炎摄)
哈罗单车车把上悬挂着某品牌卖场开业的广告牌。(市民黄先生供图)
厦门日报讯(记者 席恺 见习记者 黄雪燕)泛滥成灾――曾被誉为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神器”的共享单车,如今却被市民这样评价。过多过乱、缺乏有效管理,让共享单车成了市民出行的“拦路虎”。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厦门多处主干道上,市政人员开着卡车“巡逻式”清理乱停、占道的共享单车。这些被运离的共享单车被“安置”在了哪里?
位于莲前西路以南云顶中路以西的一块区域,有一处共享单车收纳场,被“收走”的单车都存放在此。昨日,记者对这座收纳场进行了走访。
【探访】
收纳场每天运进四五百辆车
收纳场被简易的铁皮围墙围起。走进大门后,成片的各色共享单车马上呈现在眼前,密密麻麻。
“我们配备了4辆货车,专门收运共享单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主要清收在主干道上出现围堵公交站台、乱停放在人行道和绿化带,以及没有停在指定车位的共享单车。主干道包括鹭江道、厦禾路、湖滨南路、湖滨中路、莲前大道等。
大车一趟能装30多辆单车,小车装20多辆,4辆货车每天都在不停跑,上午8点到11点一个班次,下午1点到5点半另一个班次,正常一辆车要跑6趟。
“每天都有四五百辆单车被收进来。”工作人员说,今年4月收纳场建好后就开展了收运工作,到目前起码收进来数万辆次。
清收后再通知企业拉走
据介绍,收纳场占地6000多平方米,可容纳近2万辆单车,目前几乎被占满。
“我们对单车是否损坏没有做统计,只负责录入数量和品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被收来的单车集中于ofo、摩拜和哈罗三个品牌。就大体占比而言,ofo占45%,摩拜占30%,哈罗占25%。
记者得知,等到场地快被占满,工作人员会通知各个企业前来领车。根据运营情况、路面维护和管理,专门制定了一个标准,决定了各企业可以领回多少车。至于具体的标准是什么,工作人员表示不便透露。
在现场,记者恰好遇到ofo和哈罗有关人员前来领车。哈罗方面称,每天不同时段来领车,一般用面包车来运,每次可装15-20辆,并检查车辆是否有损坏,将车重新投放到具体点位后再通知维修人员前去处理。而ofo则是用大卡车运车,一次运走45-50辆。他们将损坏车辆送至维修点修好后再投放。
【观察】
共享单车泛滥成灾为何还继续投放?
昨日,本报的第一篇关于共享单车乱象的调查发现,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并没有那么高,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需求。
记者走访收纳场后发现,被清收的单车重新被投放进市场――不被市场需要,却被“硬塞”回市场。为什么共享单车企业会选择加大投放量?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暗藏了什么心思?
靠数量维持市场占有率
人多,就意味着有生意。10月29日,记者在会展中心等三处人流量相对大的区域走访,这几处的共享单车“泛滥成灾”。
绕着会展中心走一圈,记者发现这里共停着162辆共享单车,其中38辆摩拜,51辆ofo,52辆哈罗,20辆赳赳以及1辆仁民单车。SM城市广场公交站附近的共享单车更为壮观,当晚记者总共看到686辆共享单车。
“在人多的地方,单车的使用率会很高,有人用了就会有费用和其他效益。”市民黄先生认为,共享单车市场开始变味,以前是一个新鲜、便捷的产业,现在变得“很市场”。
通过数量优势包围对手
在会展中心、软件园二期、SM城市广场,赳赳和哈罗两个牌子的车辆停放会更加集中。尽管如此,还是鲜有市民问津。记者还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这两个牌子的单车被ofo和摩拜“包围”起来。
“你看,赳赳和哈罗都被其他车围在当中,我们根本取不到车。”市民江先生指着软件园二期东门停放的大量单车说,外围全都是ofo和摩拜,这两者又是最先进入厦门市场的,使用者均形成了习惯,赳赳和哈罗想要“突破重围”相对困难。
无独有偶,在SM城市广场的公交站点,也发现这一现象。哈罗和赳赳停放得很整齐,但被ofo和摩拜包围。
“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就挤压了对手的生存空间,从而更好地占据市场。”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说。
流动车身广告也是盈利点
“车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流动广告牌,这也是今后盈利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一位业内人士说。
比如,仁民单车就是免费骑行,企业靠什么赚钱?答案就是广告。仁民相关负责人杨先生坦言,接下来将会根据广告商需求等因素继续投放。
细心的市民早已发现,前一段时间新投放的ofo单车,车轮上已出现了广告,广告内容还不少。而近日,街头出现了全新投放的哈罗单车,其车把位置也有其他商家的广告,广告内容是某企业的开业通知。
“投放车的数量多了,容易争得广告商的广告投放。”业内人士透露。
【记者手记】
“共想”才能真共享
●厦门日报讯 (记者 席恺)
不可否认,共享单车在鼓励绿色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却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
单车企业在运营成本的压力下,不顾社会效益,快速扩张后继续选择无节制投放,被人们诟病。这其实很好理解,城市的公共客厅里,你一家我一家没有规划地往里拼命拉家具,那一定会乱套。这种行为,事实上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变相侵占。
该管管了!这是诸多厦门市民对共享单车之乱的期盼。有市民建议,相关部门需要树立一个明确的“准入、限数、退出”机制,对共享单车企业进行必要的管制和约束,让这些企业收起各自打的小算盘,共同在规则下思考,如何确保城市的公共客厅运转良好,从而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营――唯有“共想”才能真共享,共享单车也才能骑得稳,跑得远。
共享单车在城市里的运转需要通过什么程序,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做哪些工作,日后有何管理计划正在酝酿?本报将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