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共享单车泛滥成灾为何还继续投放? 昨日,本报的第一篇关于共享单车乱象的调查发现,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并没有那么高,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需求。 记者走访收纳场后发现,被清收的单车重新被投放进市场――不被市场需要,却被“硬塞”回市场。为什么共享单车企业会选择加大投放量?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暗藏了什么心思? 靠数量维持市场占有率 人多,就意味着有生意。10月29日,记者在会展中心等三处人流量相对大的区域走访,这几处的共享单车“泛滥成灾”。 绕着会展中心走一圈,记者发现这里共停着162辆共享单车,其中38辆摩拜,51辆ofo,52辆哈罗,20辆赳赳以及1辆仁民单车。SM城市广场公交站附近的共享单车更为壮观,当晚记者总共看到686辆共享单车。 “在人多的地方,单车的使用率会很高,有人用了就会有费用和其他效益。”市民黄先生认为,共享单车市场开始变味,以前是一个新鲜、便捷的产业,现在变得“很市场”。 通过数量优势包围对手 在会展中心、软件园二期、SM城市广场,赳赳和哈罗两个牌子的车辆停放会更加集中。尽管如此,还是鲜有市民问津。记者还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这两个牌子的单车被ofo和摩拜“包围”起来。 “你看,赳赳和哈罗都被其他车围在当中,我们根本取不到车。”市民江先生指着软件园二期东门停放的大量单车说,外围全都是ofo和摩拜,这两者又是最先进入厦门市场的,使用者均形成了习惯,赳赳和哈罗想要“突破重围”相对困难。 无独有偶,在SM城市广场的公交站点,也发现这一现象。哈罗和赳赳停放得很整齐,但被ofo和摩拜包围。 “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就挤压了对手的生存空间,从而更好地占据市场。”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说。 流动车身广告也是盈利点 “车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流动广告牌,这也是今后盈利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一位业内人士说。 比如,仁民单车就是免费骑行,企业靠什么赚钱?答案就是广告。仁民相关负责人杨先生坦言,接下来将会根据广告商需求等因素继续投放。 细心的市民早已发现,前一段时间新投放的ofo单车,车轮上已出现了广告,广告内容还不少。而近日,街头出现了全新投放的哈罗单车,其车把位置也有其他商家的广告,广告内容是某企业的开业通知。 “投放车的数量多了,容易争得广告商的广告投放。”业内人士透露。 |
相关阅读:
- [ 10-29]共享美好生活 思明启动共享单车文明骑行倡导行动
- [ 10-03]部分景区塞满共享单车 相关部门要求企业严控投放数量
- [ 09-28]共享单车应少些商业化味道
- [ 09-20]让共享单车更美需合力装扮
- [ 09-17]共享单车实名认证存漏洞 身份证竟也被“共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