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石碑记录海丝历程 昨日上午,国家蓝色海湾整治示范工程石碑、嵩屿古渡石碑、蓝色海湾广场景石、《海沧湾修复记》碑记、《嵩屿开埠规划图》碑记、《古今形胜之图》碑记等文化石碑在蓝色海湾广场正式揭开面纱。 就在这里,一座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石碑,日夜听着海的高歌低吟。海沧海洋文明历史悠久,灿若繁星。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滋养了一代代海沧人,涌现出颜思齐、周起元等一批先贤,他们既是远见卓识的海洋文明先驱,又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责任担当的杰出代表,为海沧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沧在“海丝”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在明末清初,海沧所属的月港,海上贸易量约占全国80%以上,福建税收的60%来自月港,月港因此被称为“天子之南库”。而宋代开始,嵩屿的海洋活动就开始兴起且留下了古渡遗址。“嵩屿渡口繁盛的时候,仅仅我们贞庵村就有一百多艘客船、货船。古渡口留下了月港印记,如今蓝色海湾广场的建成意义重大,不仅留下历史记忆,也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场所。”贞庵村村主任江达发说。 如今的海沧是国家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示范点,于2016年成功举办“国家海洋周”活动,2017厦门国际海洋周也将于3日在海沧开启。大海赋予海沧人弄潮儿的“天赋”,海沧人也不负使命,将海沧全力打造成国际一流海湾城区。 嵩屿古渡 嵩屿原名“濠门”。相传南宋末年,元军破南宋都城临安,众臣护幼帝南奔,群臣一行由五通登陆厦门,再转道东渡涉海至嵩屿,时值幼帝诞辰,群臣依例祝寿,呼“寿比山高”,帝欣喜,将“山高”赐名该屿,即“嵩屿”。 嵩屿渡口始建于宋代,与厦门岛东渡渡口对渡而建,自古以来,嵩屿码头即是厦门岛及鼓浪屿联通大陆最便捷的海路通道。明洪武年间,渡口设濠门驿站、濠门巡检司,明中后期成为漳州月港口岸的组成部分。清朝时期,嵩屿渡口随厦门开放通商而兴。1910年,福建省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以嵩屿为起点开通运行。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拟将嵩屿建成“二等港”(全国仅7个)。1932年,民国政府开始建设嵩屿华侨新商埠,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美孚火油公司因码头之便择址嵩屿。 解放战争漳厦战役中,嵩屿是渡海作战的主要支点。改革开放之后,因嵩屿码头之地利,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的“901”工程在海沧开启了台商大规模投资大陆的序幕。 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区委副书记曹放: 广场建设彰显文化自信 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顺利建成,在2017厦门国际海洋周即将开幕之际正式开放。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纳入了国家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给予精心指导,使其成为陆海共治的一个示范性工程。 蓝色海湾广场自今年春节后开始规划建设,它的规划建设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海沧近五十万人民可以更充分更自在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海沧湾的世界级景观;它的建设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滩净、景美、岛丽”。 另外,广场的规划建设也彰显了文化自信。嵩屿码头,兴起于宋朝,由南宋末代皇帝命名;强盛于明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区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名于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其定为东方大港。这里有嵩屿古渡口,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历史性见证,同时有《嵩屿开埠规划图》碑记、《古今形胜之图》碑记等,这都体现了先人对海洋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在厦门、在海沧的光辉历史。 广场的建立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新场所,为游客的集散观景扩大了新空间。不仅如此,广场的建成开放也为宣传海洋文化构建了新的平台,这里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碑记、海沧湾修复碑记等,我们相信广场的建成开放将是海沧海洋文化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
相关阅读:
- [ 08-08]第一码头至嵩屿码头航线暂停电动车和自行车过渡
- [ 04-05]清明厦门海沧旅游收入达1.25亿 竺山和嵩屿码头人气最旺
- [ 03-22]厦门再添亲水平台 嵩屿码头至海沧大桥岸线年底前开放
- [ 02-28]厦门嵩屿码头集散广场提升改造工程预计6月完工
- [ 02-27]厦门嵩屿码头的作业效率被专业机构评为“全球一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