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思明老城由内而外有机更新 留住厦门的“根”

2017-09-02 12:43:25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古早味

不少厦门人都会带上孩子一起到老字号店铺里品尝儿时的味道

街巷游

让市民游客用脚步丈量厦门老城历史文化的厚度与韵味

沙坡尾

成为“活态博物馆”,不仅有特色建筑,还保留了文化印记

经过有机更新,沙坡尾旧貌换新颜。(本报记者 王协云摄)

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是市民们泡茶聊天的好去处。

 

厦门日报讯 (记者 吴晓菁 吴燕如 通讯员 夏思萱图/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到厦门,去哪里才能体验“最厦门”的风情万种?那些隐匿在老城区里纵横交错的街巷,那些在漫长岁月中静静伫立至今的老建筑,或许才是读懂厦门这座城市的所在。

到厦门,去哪里才能真正闻到老厦门的味道?身处老城区里的菜市场和一间间写满历史的老店,或许能够打开你的味蕾记忆,街头巷尾藏着的全是“正港”的厦门味。

地处厦门老城区的思明区,是厦门的记忆,是厦门的“根”。如今的思明老城,一场由内而外的老城有机更新,正为市民留住乡愁,找回共同的精神家园。

芋包。(林旭东 摄)

八市的海鲜摊位。(林旭东 摄)

在熟悉的鲜香里

寻找厦门味道

●“芋包王闽南茶楼”老板陈燕妮:

“思明区引入社区参与式治理工作坊,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我们得到了专家的指导,通过微改造,把店面营造得更加有老厦门的特色,让厦门的古早味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本港白鲳鱼、红膏蟹、带鱼、丝丁鱼、野生石斑……泡沫箱、大盆里琳琅满目的当季海鲜,让人挑花了眼。老八市里,60岁的郭亚水正热情招呼着客人,介绍着各种海鲜。尽管已经把生意交给年轻一代,但他每天还是会习惯性地到摊位转转,人多的时候顺便帮帮忙。

看看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问候熟悉的客人,闻闻腥里带鲜的味道,郭亚水,这位在八市售卖二十多年海鲜的龙海人,和老厦门人一样,生活已经离不开八市。索性,他就把家安在附近,如今三代同堂住在八卦埕的一大屋子里,其乐融融,“我就喜欢八市的味道。”

八市——这个紧邻码头的市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便成为厦门受市民欢迎的海鲜集散地。从天蒙蒙亮一直到晚上8点,一拨又一拨市民来这里寻觅着餐桌上的美食。

虽然已经从老城区的担水巷搬到高林,但市民武泉生,隔三岔五地坐车来这里逛一圈,“不单海鲜品种最多,这里还留存着老厦门的生活气息。”

“就连岛外的市民,都会大老远坐车来这里采购。”开禾农贸市场管理组组长许永和说,有意思的是,八市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厦门的游客会特地来这里买海鲜,找一家大排档加工,享受最鲜香的海味。

活色鲜香的鹭江老城,打开了厦门人的味蕾记忆,也窥探了一座城市的古今。

离开八市走到开元路,一个转角便是大元路。沙茶面老店浓郁鲜香的沙茶味在整条街上飘散开来;挂着“厦门老字号”招牌的“阿吉仔”店铺前,排起了购买馅饼的长龙;写着“难忘百年味”的赖厝埕扁食店里,坐满了市民游客……沉淀在这里的古早味让一代代厦门人频频回来,哪怕只是为了一碗沙茶面、一个馅饼、一碗扁食。

大元路27号,“芋包王闽南茶楼”里,古色古香的闽南风装饰,让人倍感亲切。老板陈燕妮正热情地招待客人,这一传承四代人的老字号“芋包王”在装修升级后,吸引了更多的市民。

让她高兴的是,这样的古早味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欢迎,“现在一到周末,不少厦门人都会带上孩子一起来店里品尝儿时自己吃着长大的这些小吃”。

店里,50岁的吕阿宝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芋包和春卷,旁边坐着的是几个好朋友和她们的孙子或孙女。每个星期,吕阿宝都要来这里尝尝小时候的味道,“从小吃到大的小吃,味道不变,却有着满满的回忆,也带上小孩子过来品尝品尝。”

在老城区,厦门市思明区尝试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来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来唤醒居民们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

外墙脱落的上世纪老旧房子,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文化气息的剪纸艺术馆;近百年的骑楼经过加固排险,风貌得以保护,建筑变得牢固……一栋栋私危房通过以奖代补翻建解危,延续着老城的文脉。

藏身于思明北路天一巷中的威震殿。

乔治老别墅庭院里三层楼高的老杨桃树见证着别墅的岁月。(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在悠长的街巷里

品味多元文化

●乔治老别墅承租者、中山路商圈商会民宿协会负责人许一强:

“中华老城浓缩了厦门的历史。不仅有闽南古厝、南洋骑楼,也有番仔楼,不仅有中华老字号,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街巷游,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厦门的根在哪里。”

沿着思明西路上的导览标识,进入天一楼巷,便可看到中西合璧的天一楼庆让堂。坐在天一楼前具有民国风情韵味的街心公园,品着香醇的咖啡,看着人来人往,回到以前的时光,说不出的幸福。

漫步中山路街区,骑楼间,巷陌中,古厝牌坊,雕栏画栋,海风中杂糅着历史的气息,轻轻嗅来,那都是老厦门的味道。

在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巷中,思明区精心推出“街巷游”,为老城区迎来了重拾记忆的市民和游客,让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厦门老城历史文化的厚度与韵味。

走出庆让堂侧门,小巷不远处,孩子们兴奋地在一块大石头上滑滑梯嬉戏,光滑的石头不知承载着多少厦门人儿时的记忆。连接大石头的是一座庙宇“威震殿”,这是闽南地区唯一一座八角形的庙宇。 

循着怀旧的音乐,来到南轿巷,在一扇生锈的铁门后面,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龟糕印,这里是龟印印技工作室。祖传的刀具在第五代传人潘海员手上游刃有余,他专注地在木材上敲打着每一处细节,沉浸在自己的雕刻世界里。

南轿巷41号,是隐于闹市的乔治老别墅,庭院里三层楼高的老杨桃树见证着别墅的岁月。这栋楼曾经被分割成数十间出租,破坏严重,现在的承租者许一强花了四五年时间,一点一滴地让这栋建于1932年的老别墅重获新生。

满满一架子的老式缝纫机、做工精细的旗袍、手做的皮包……走进别墅,随处可见复古的装饰以及主人用心收集的老物件,“我的爷爷以前是大同路的裁缝,小时候经常看他裁剪西装,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修复老别墅时,我就一点点地呈现了出来,让大家了解大同路布店曾经的繁华。”

“别墅最早的主人是厦门太古洋行的买办邱世定。他的父亲是清末水师提督邱忠炳,在众兄弟中排行第十二,人称邱十二。” 许一强正考虑为别墅增加“邱十二宅”的名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历史。

专家带领市民探寻沙坡尾建筑背后的故事。(记者 王协云摄)

改造后的沙坡尾木栈道沿线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化,也更为整洁。

在厚重的历史里

触摸海洋文化

●市民马剑明:

“沙坡尾老渔港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更是了解厦门历史文化的窗口。这里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住在厦大附近的马剑明喜欢带着10岁的儿子到沙坡尾散步。父子俩沿着避风坞研究水面上停靠的观赏渔船,欣赏不同年代混搭的建筑,甚是惬意。

马剑明说,前不久,父子俩还走进沙坡尾社区,跟着老渔民学习渔绳结的编织。

沙坡尾,是厦门港的发源地。岁月流转,沙坡尾渔港不再具备渔港功能。在思明区老城的有机更新中,沙坡尾旧貌换新颜,并保留了避风坞、岸线、街巷、骑楼等最直接、最真实的城市文化印记。

在美国资深建筑教育家Renee.Y.Chow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等近20位建筑大师的眼里,“整治一新的沙坡尾旧貌换新颜,不仅是‘混搭’建筑、多元文化、创意无限的‘活态博物馆’,还是一座拥有生活气息、萦绕着乡愁的‘活态博物馆’。”

如今,漫步在避风坞,市民游客、新人们在沿线特色建筑前留影的画面成为新的风景线。这里极具年代感的建筑更是吸引了不少厦大学生的注意。

沙坡尾84号二楼护栏上雕刻着不少贝壳、浪花的装饰;大学路112号三层建筑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但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经常到沙坡尾走走看看的厦大城市规划专业研二学生林小琳说,“沙坡尾的建筑集合了很多年代的建筑,是我们了解沙坡尾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沙坡尾58号,一艘长达10.58米的观赏王船让人对这里的民俗文化充满好奇。“送王船”是福建省沿海渔港、渔村古已有之的民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告慰遭遇海难的英灵。在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看来,“这艘王船的制作不仅是传承“送王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探索,更是沙坡尾海洋文化的见证。”

这个最生活化的街区里,还活跃着一批艺术家,蔡天安就是其中之一。对沙坡尾情有独钟的他将画室扎根在沙坡尾,至今已创作了四五十幅沙坡尾题材的画。在他眼中,“沙坡尾具有独特的魅力,我想把沙坡尾不同角度的韵味都用画展现出来。”

附近的不辍旧物馆里,琳琅满目的闽南地区老物件充满着浓浓古早风,老板陈朝远很乐意为你介绍每一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沙坡尾开旧物馆,在陈朝远看来最合适不过了,“这里的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过去生活的方式,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这些老物件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更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诚如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张若曦所言,沙坡尾“活态博物馆”,融合了不同时代的经典建筑,不同时期的景象碎片,不同人群的生活场景,不同文化精神的寄托,就像一圈圈的城市年轮,唤醒了乡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