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通过这样的平台,审批时间大大缩短,更是实现将过去“以项目引导规划”向“以规划统筹建设”的发展方式转变。截至2017年5月31日,共2906件待审项目在市“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管理系统上运行,这些项目基本能按要求在新流程规定的时限内办理。
▲位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 这样规划调整,在厦门推动“多规合一”的过程中并不少见。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厦门“多规合一”初步解决了空间规划冲突问题,搭建起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的平台,以此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走向现代化,推进了审批流程再造和政府职能转变,正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一张蓝图 审批不再各自为政 真正实现多规合一 如同大屏山公园建设的插曲一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林业、市政、水利、海洋等各专项规划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审批权限各自为政,要真正实现“多规合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 在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之后,厦门对全市各主管部门编制的各类项专项规划进行了收集整理,协调各专项规划的相互矛盾,划定控制线体系,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与“一张蓝图”。 原来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不清楚规划“打架”的地方,现在所有规划图叠加到一起后,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规划功能是否交叉。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依照“一张蓝图”开展工作,避免了原先各项规划“掐架”。“一张蓝图”化开了各部门隔阂的围墙,打开了沟通的渠道,在“一张蓝图”上形成共识。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厦门市找出了国土、规划之间的12.4万个差异图斑,涉及306平方公里土地,最终整合并腾出55平方公里用地指标。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