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台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实时流转同步办理 有了“一张蓝图”,各部门间规划不再“掐架”,但要如何让审批流程也达成共识?为此,厦门市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通过政务网络接入各区和各委办局,实现业务协同,各部门在网络平台上并行操作,交换项目信息和部门意见,协同办公。 通过优化整合线上线下政务大厅,实现了从部门审批向综合审批转变。线下,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设立跨部门统一登记收件窗口,负责阶段内事项的咨询及统一受理,申请人在政务中心统一收发件窗口报件与取件,由原来的申请人1对N个审批部门变为现在的N对1;线上,开发“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管理系统,职能部门通过这个系统将申报材料收取,网上接收、共享申请材料,实时流转,同步办理,一表形成审批意见,实现信息共享。 如基于“多规合一”搭建的统一的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实施了建设行政审批流程两轮改革后,财政投融资项目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审批时限,分别压缩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而且该时限包含项目业主准备工作、招投标和中介服务等时间。 通过这样的平台,审批时间大大缩短,更是实现将过去“以项目引导规划”向“以规划统筹建设”的发展方式转变。 一套机制 为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保障 在“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中,厦门市始终将其作为一个改革推动,加快转型升级,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平台,是规划、发改、国土、环保、海洋等多部门的横向协同创新,同时也是市、区、镇(街)纵向管理体制的同步改革。 在地方党政领导主抓的同时,推进“多规合一”立法与规章制度,更是为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完善的机制。为此,厦门市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并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全国首次专门为“多规合一”立法,为“多规合一”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此外还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规定》,将生态控制线管控纳入地方立法,明确管控规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项目生成与审批方面,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建设项目生成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配套制度,保障“多规合一”改革后新流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推动“多规合一”顺利实施。 人物 工程师黄华昌 现在审批项目轻松多了 “多规合一”改革,最终的目的在于简政放权、惠企便民,对于不少办事群众来讲,变化显而易见。 黄华昌是厦门一家建设公司的工程师,这些年他没少跟项目审批打交道。“以前,我们去审批一个项目要找多个部门审批,有时有些部门给你拖一段时间,那么整个工程的开工就要延后。一个项目审批下来,单单那些纸质材料堆起来就有一米高,要用麻袋装。” “‘多规合一’之后,审批不再那么繁琐。在‘多规合一’平台上,所有的审批部门都整合到一起了,只要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提交材料即可。”黄华昌说,过去,一个项目批下来,一个个部门跑过去,要跑个二三十趟;“多规合一”之后,只要往行政服务中心跑六七趟就可搞定,审批时限大大缩短。 黄华昌说,现在很多审批走“网路”,只要在网络上交材料就可以,根本不用提供纸质材料,所以,“现在审批的材料少了很多,麻袋再也用不上了”。 数据 厦门“多规合一”平台已接入市、区级部门和指挥部共计241个,这些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使用同“一张蓝图”。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共2906件待审项目在市“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管理系统上运行,这些项目基本能按要求在新流程规定的时限内办理。 2015年单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间为49.9个工作日,2016年缩短为22.9个工作日,提速达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