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将于10月起实施

2017-07-28 19:10:50彭菲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

办法将于10月1日实施,全面规范地下管廊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

地下综合管廊可避免“拉链路”现象

市民分类投放垃圾

厦门晚报讯(记者 彭菲)“拉链路”是指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马路不断开肠破肚,在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昨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于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规被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够破解道路反复开挖的问题。

已有管廊区域,管廊以外新建管线不予许可

《办法》共38条,分为总则、规划与建设、运营与维护、老城区管廊特别规定、法律责任和附则6章。

《办法》提出要组织编制全市管廊专项规划,并与“多规合一”相融合,充分考虑区域开发与改造时公用设施容量的预期需要。越是交通流量大的道路,大家越是担心开挖建设给出行带来的影响。因此,《办法》在规划的要求中明确规定,“在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者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管廊”。

今后,掘路建管线不能再“任性”。已建设管廊的区域,要在管廊以外的位置申请建设新管线的,相关的主管部门将不予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掘路许可。而已建管线但未建管廊的城市道路,管线单位申请挖路建设的,市市政、公路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受理申请后,按要求通知有关管线单位一并申请,依法审批。管线建成后5年内,不得批准挖路建设管线。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建设的,管线单位应当报市市政、公路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经市政府批准后可建设。

根据《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挖掘城市道路建设管线的,由市市政、公路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挖掘面积每平方米2000元处以罚款。

老城区要因地制宜,实现地下管线逐步有序入廊

新区建设要实现管廊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建设相对容易,而老城区怎么办?老城区“拉链路”现象突出,街巷中“空中蛛网”影响市容市貌。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办法》中从明确责任主体、规划先行、加强资金保障及计划安排、保障入廊有序推进等方面进行规定。

《办法》要求,要结合地下交通轨道建设、旧城更新、道路整治、河道治理、棚户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等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管廊建设。电力、通信等架空线路入地改造同步规划建设管廊。《办法》还要求老城区地下管线应结合管廊建设五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逐步有序入廊。

为了保障管廊工程质量,《办法》还确立了终身责任制度,要求建立永久性标牌,接受社会监督。

【相关新闻】

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草案 二审建议“以教育为主”

昨日的会议还对《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草案)》进行了二审。

此次草案修改稿增设了“促进措施”一章。其中,对净菜上市和就地处置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新建果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时,应同步配置果蔬菜皮就地处置设施,而现存的、有条件的,也应当在该管理办法实施后两年内实现果蔬菜皮就近就地处置。

立法同时关注了过度包装的问题。草案修改稿规定,各类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要求,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并鼓励采用以旧换新、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押金返还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

今后,垃圾分类还将成为家政工的“必修课”。草案修改稿要求家政服务企业应将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纳入岗位培训的内容。

在处罚方面,草案修改稿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郭晓芳表示,在审议和征求意见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意见认为,对违规投放的个人,应当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草案修改稿针对乱倾倒垃圾和未分类投放的个人,罚款金额的下限从300元调整至200元。至于是否实行“信用监管制度”,即不履行垃圾分类义务且达到一定程度的,纳入厦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处罚较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