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居民们正在领取分类垃圾桶
居民正在使用“绿色钱包”系统,获取二维码贴纸
厦门日报讯(记者 叶舒扬 黄嵘)这两周,家住江头街道江村社区裕发花园小区的居民们,总是喜欢围在一台“神秘”的机器前,看着机器屏幕上的按钮。一番讨论后,他们就拿出各自的智能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过了一会儿,几张二维码贴纸被打印出来,他们赶紧拿上收好,有的则顺手贴到了垃圾袋上……原来,这正是江头街道参与研发,并引进裕发花园小区先行试点的“绿色钱包”垃圾分类管理系统。
扫扫二维码“大数据”让分类更科学
“咱们的‘绿色钱包’,本质就是一个大数据平台。”江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这套系统运用了“互联网+”的理念,以居民的垃圾分类相关信息整合作为基础,经过科学分析,寻找最有效率的垃圾分类宣传和垃圾转运模式。他们在小区设置固定的基站,给督导员分发人手一台的POS机,再配合居民的智能手机或分发的IC卡,这些终端被有机组合成了一个“绿色钱包”网络。
对于垃圾分类流程中的不同人员,“绿色钱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裕发花园的退休党员林兴炎看来,“绿色钱包”名副其实,就是一个既环保又赚钱的“钱包”。他告诉记者,每当发现家里的“二维码贴纸”不够用了,他就会到机器面前扫码领取。在扔垃圾之前,将二维码贴在垃圾袋上扫一扫,就能记录扔垃圾的时间。“这样一贴,就知道这袋垃圾是我扔的,如果扔对了,我还能拿到积分呢!”林兴炎对记者说,系统会根据积分发红包奖励,虽然不多,但能说明自己是在认真进行垃圾分类的。
而在小区的督导员眼中,“绿色钱包”则是一位高效率的助手。原先,他们需要手动登记每一袋垃圾的投放情况,也很难具体判断每家每户是否正确投放。在“绿色钱包”的帮助下,督导员只需用设备轻轻一扫,就能知道这袋垃圾由谁投放,并自动进行记录。这样一来,督导员就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居民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宣传,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
通过整合的“大数据”,“绿色钱包”还能对居民投放垃圾的集中时间段和类别进行分析,以方便垃圾转运车选定时间,更高效及时地运走小区里的垃圾。此外,由于需要扫码后扔垃圾,无形之中让居民的垃圾投放更加集中,减少了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
“互联网+”助力
居民爱上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给咱们小区带来的,可不只是一点半点的变化。”裕发花园小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前,居民们的垃圾经常“堆积如山”。一到夏天,蚊虫滋生,老鼠也在四周“大行其道”。现在,随着细致科学的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成了新常态,由此产生的卫生隐患也都渐渐消失了。
“绿色钱包”的试用,让垃圾分类变得更加方便,大家的积极性也都变高了。虽然住处距离发放二维码的机器有着100多米的距离,但是居民陈秋凤依然会利用散步时间,来到这里领取二维码。她告诉记者,通过“绿色钱包”,她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对这一先进理念的学习自然更有兴趣。
“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投放、登记、转运、宣传等所有环节,让垃圾分类的推广更加系统化。”江头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在固定基站、客户端等处投放广告,“绿色钱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这些效益又能够用于对居民的鼓励,一种“可循环、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已经逐渐形成。目前,江头街道正根据具体情况,在街道范围内全面推广“绿色钱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