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典在采摘辣椒。20多年前,他把大棚辣椒引入大埭社
收获的辣椒装成袋
厦门晚报讯(记者李晓辉) 一年春耕至,田家人倍忙。不过,在海沧区囷瑶村大埭社,现在看到的景象不是春耕播种,而是“辣椒香里说丰年”。成熟的辣椒在春天里红成一片,20多年来,这样的场景年年在大埭社上演。65岁的村民陈其典自豪地说,如今农业技术已没有秘密,上网一搜,什么都有,但在20多年前的厦门,大棚辣椒的种植技术是大埭社独有。
老天给力
去年底至今的低温天数少,辣椒长势比往年好
最近,如果您走在大埭社的村道上,就会看到周边的农地用塑料薄膜搭建的大棚里,成片的红辣椒已经成熟了。随意走进其中一个大棚,都能见到每棵辣椒长势喜人,红艳发亮。村民蹲在垄沟里,将红透的辣椒采摘下来,先放到小篮子里,再装进50斤装的蛇皮袋里,最后用扁担挑走。
“去年底至今,低温天气的天数较往年少,所以辣椒长势比往年好。”陈其典说,3月初,大棚辣椒开始陆续成熟,每周村民都会进大棚采摘辣椒。陈其典有着20多年的大棚辣椒种植经验,正是他把大棚辣椒种植引进大埭社。闲暇时,他也会到其他村民的大棚里看看,给出指导意见。
如今的大埭社堪称是“辣椒村”,村里50多户人家几乎都种植大棚辣椒,少则几分地,多则好几亩。大埭社共种了三四十亩大棚辣椒,却极少有村民需要花钱雇佣工人来帮忙。“大埭人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一直延续到现在,每逢农忙时节,你帮我,我帮你,不计酬劳,去到谁家了,只需管一顿饭就好。”陈其典说。
劳作有序
丰收季从3月忙碌到6月,之后村民“放暑假”
大埭社的大棚辣椒丰收季从3月初一直持续到6月。最近,遇上天气比较凉的时候,村民早晨可以多赖会儿床,吃完早饭,再去农地采摘辣椒。
“辣椒不怕热,但人怕热啊。”陈其典说,再过一段时间,气温升高了,大棚里的温度比棚外要高许多,有时甚至达到十几摄氏度的温差,村民就得起大早,趁太阳刚刚升起气温不高,赶着去大棚忙活。
尽管如此,比起水稻种植,在辣椒的丰收季里,村民更悠闲自在。陈其典说,辣椒是陆续成熟的,每个大棚平均每周采摘一次。在大埭社,采摘好的辣椒有时不会直接拉回家,而是几户村民一起拉到一户村民家,倒在院子里互相帮忙挑拣。成色、形状好的辣椒价钱会更高一些,所以送到售卖点前花点功夫,是值得的。
“到了七八月,炎炎夏季里,村民可以和学生一样放暑假。”陈其典说,大棚辣椒是反季节蔬菜,每年只收成一季。到了6月,辣椒收成收尾,村民陆续拆掉大棚的薄膜,并用农机耕地,让土地接受暴晒或雨淋。等到9月,新一轮育辣椒苗、搭塑料薄膜、改良土质等又将开始。
【链接】
辣椒种三年就要另择新地
大埭社却连续种了20多年
1989年,陈其典和几名村民合买了当时村里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一天晚上,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省外有大棚蔬菜种植,一下就萌生了种大棚蔬菜的念头。
从1994年开始,大埭社几乎家家户户都改种大棚辣椒。说来有点神奇,其他地方的农地一般只要种过3年辣椒,就只能另择新地再种辣椒。但在大埭社,几乎每块农地都是一直种辣椒,竟持续种了20多年。外地农户开玩笑说,大埭社的土壤改良有“秘密”,陈其典很认真地摆摆手说没有,可他说不上什么原理。
据了解,十几年前,大埭社的大棚辣椒一斤可卖到二三十元,如今因物流方便、产量大等多方面原因,价格走低了。陈其典的儿子陈建智说,农业赚钱不能仅靠“种”,更要靠模式创新,创新需要学习。因为老一辈的创新,才有了大埭社如今的小康景象,而年轻人也要从今年春天开始,思考如何对大埭社的辣椒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