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福建日报讯(记者 谢嘉晟 林世雄)近日,厦门出台《厦门促进冷链物流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对厦门发展冷链产业给予大力扶持。这意味着,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任督二脉”或有望打通。
事实上,经过近5年的试点,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在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厦门冷链物流产业的硬件设施建设总量达到了试点前的4倍,人均冷库容量约0.1立方米,接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新政出炉带来诸多利好
新机遇下产业亟须突破困境
此次出台的《厦门促进冷链物流加快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加大了冷链物流项目供地力度,保障建设用地。将冷链物流用地计划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在五大物流产业集聚区(东渡临港、海沧临港、前场、同安、翔安)优先安排重点冷链物流项目用地需求。
《措施》还对冷链产业发展实行融资倾斜,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冷链物流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同时减轻冷链产业税费负担,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本市装运符合规定的冷鲜、冻鲜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免征通行费;新置冷链设备、仪器的验证费、检测费、校准费,对购置设备的企业由厦门市商务局予以50%补助。
《措施》明确了对冷链产业的十大支持范围,包括低温物流园区建设,产地预冷集配中心建设,购置冷藏运输工具,建设改造冷库设施,批发市场建设低温物流专区,支持低温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链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第三方冷链信息平台建设,支持标准制定,加大冷链招商力度。
新政策的种种利好措施无疑给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事实上,在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印发的《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厦门已被列为全国性商贸物流节点城市,正以标准托盘及其循环共用为切入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以快速消费品、冷藏品、医药制品、电商等领域为重点,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示范工作,逐步建立社会化共用托盘、城市共同配送、食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农产品物流等服务标准体系,增强厦门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标准化综合能力和试点带动作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厦门被商务部列为“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截至去年,全市城市共同配送覆盖率超过70%,比试点前提高20个百分点。厦门以配送快速消费品、生鲜食品、药品、家用电器等商品为重点,创新共同配送、统一配送模式,大力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信息化系统和标准化建设,打造“3+10+N”城市共同配送(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末端共同配送网点)“三级网络体系”。
厦门市商务局掌握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市大型商超快消品共同配送率达到65%,冷链商品共同配送率达到70%,品牌连锁便利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以上,医药共同配送率达到86%,家电共同配送率达到90%以上。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发展末端共同配送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拥有“智能提货柜”约2000个,覆盖了85%以上的社区和农村,及时满足了电商快速发展的需求。
积极探索提升产业竞争力
厦门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实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频频发力,中国与一些亚洲国家贸易协议的签订,使跨境冷链业务日益频繁,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又助推了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的兴起,这无疑是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新主题、新机遇。
挑战伴随机遇而来,据悉,去年年中,厦门市商务局就举办过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暨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贯彻实施工作座谈会,与会者曾对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当时的与会者提出,冷链物流前景虽然看好,但行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厦门冷链物流企业多以单纯的仓储和运输服务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除此之外,行业还存在着产业链各环节质量不高和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冷库经营模式单一,在服务业务领域、服务范围覆盖率、时效性及质量上,尚无法很好地满足各类企业需求,而且信息化程度也达不到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的标准和条件。同时,冷链物流人才缺乏、运营管理成本上升、无序竞争等行业问题也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因此,建议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理顺科研、生产、贸易等部门的关系,引导冷链物流业的合理布局,加速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引导一体化发展。在科技方面,鼓励企业引进和消化国外等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运用财税金融工具支持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购置,推广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条形码、电子标签、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在贸易方面,鼓励、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扶持与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链物流商标和品牌。
厦门市物流协会冷链分会会长李小群提出,主管负责部门以及冷链委、冷标委等行业标准制定协会要加快完善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使冷链行业有标准可依、有标杆可选。同时,要让冷链物流搭乘上“互联网+”的快车,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区域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促进生产、冷藏、运输等各环节的冷链物流资源共享,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冷链设施的利用率,科学发展多层次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冷链物流产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生产、冷藏、运输、批发、零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资源共享,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
还有专家建议,电商进入冷链领域,应该更多地在物流资源整合方面着力,更加重视物流的多样化、标准化、信息化、节能化。
相隔十个月,切中产业发展痛点,《厦门促进冷链物流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出台,有望打通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任督二脉”,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
冷链物流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0%、26%、38%,与五年前相比有所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们的冷链流通率基本都在95%以上。
近年来,强调原汁原味的民生食品成为消费热点,然而,国内冷链配送的脚步却未及时跟上。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显示,在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中,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损失率高达25%至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被控制在5%以下。
以餐饮渠道为例,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元,餐饮行业食材市场容量1万亿元以上,其中速冻食材占比30%左右,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元,未来5至10年有望达到1万亿元。
记者了解到,厦门已有一批试点“明星”企业在冷链物流产业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运营模式,拓展市场,推动了整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万翔冷链充分发挥国企的龙头带动作用,利用集团管理机场场站点多的优势,计划在外地建置冷链物流节点,与厦门万翔冷链中心联网,布局航空冷链中转网络;正旸物流和见福公司合作,基本达到了全程冷链运作,并将冷冻、冷藏、常温的多温低碳节能共配模式,从城市配送推广到华南、华东地区的城际干线配送,拓展异地市场。未来几年厦门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冷链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如太古冷链和海投集团合资在海投物流园建设“冷链物流中心”,采用高架库形式,库容达到5万吨,定位为大型高端专业冷链物流。
在软件方面,厦门市制定了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打造全程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该标准由两岸联手制定,填补了厦门食品冷链物流产业标准的空白,有助于促进厦门市食品冷链物流技术进步,提升厦门食品冷链物流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经过近五年的试点,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在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厦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周华山表示,未来厦门的目标是打造台湾农产品、水产品和食品的大陆中转分销物流中心,闽台水产品交易中心、两岸冷链物流中心和区域性进口冷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