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厦门出台新规破解冷链产业发展瓶颈 给冷链产业加把火

2017-03-14 10:34:43谢嘉晟 林世雄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当时的与会者提出,冷链物流前景虽然看好,但行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厦门冷链物流企业多以单纯的仓储和运输服务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除此之外,行业还存在着产业链各环节质量不高和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冷库经营模式单一,在服务业务领域、服务范围覆盖率、时效性及质量上,尚无法很好地满足各类企业需求,而且信息化程度也达不到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的标准和条件。同时,冷链物流人才缺乏、运营管理成本上升、无序竞争等行业问题也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因此,建议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理顺科研、生产、贸易等部门的关系,引导冷链物流业的合理布局,加速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引导一体化发展。在科技方面,鼓励企业引进和消化国外等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运用财税金融工具支持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购置,推广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条形码、电子标签、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在贸易方面,鼓励、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扶持与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链物流商标和品牌。

厦门市物流协会冷链分会会长李小群提出,主管负责部门以及冷链委、冷标委等行业标准制定协会要加快完善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使冷链行业有标准可依、有标杆可选。同时,要让冷链物流搭乘上“互联网+”的快车,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区域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促进生产、冷藏、运输等各环节的冷链物流资源共享,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冷链设施的利用率,科学发展多层次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冷链物流产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生产、冷藏、运输、批发、零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资源共享,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

还有专家建议,电商进入冷链领域,应该更多地在物流资源整合方面着力,更加重视物流的多样化、标准化、信息化、节能化。

相隔十个月,切中产业发展痛点,《厦门促进冷链物流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出台,有望打通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任督二脉”,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

冷链物流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0%、26%、38%,与五年前相比有所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们的冷链流通率基本都在95%以上。

近年来,强调原汁原味的民生食品成为消费热点,然而,国内冷链配送的脚步却未及时跟上。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显示,在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中,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损失率高达25%至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被控制在5%以下。

以餐饮渠道为例,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元,餐饮行业食材市场容量1万亿元以上,其中速冻食材占比30%左右,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元,未来5至10年有望达到1万亿元。

记者了解到,厦门已有一批试点“明星”企业在冷链物流产业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运营模式,拓展市场,推动了整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万翔冷链充分发挥国企的龙头带动作用,利用集团管理机场场站点多的优势,计划在外地建置冷链物流节点,与厦门万翔冷链中心联网,布局航空冷链中转网络;正旸物流和见福公司合作,基本达到了全程冷链运作,并将冷冻、冷藏、常温的多温低碳节能共配模式,从城市配送推广到华南、华东地区的城际干线配送,拓展异地市场。未来几年厦门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冷链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如太古冷链和海投集团合资在海投物流园建设“冷链物流中心”,采用高架库形式,库容达到5万吨,定位为大型高端专业冷链物流。

在软件方面,厦门市制定了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打造全程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该标准由两岸联手制定,填补了厦门食品冷链物流产业标准的空白,有助于促进厦门市食品冷链物流技术进步,提升厦门食品冷链物流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经过近五年的试点,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在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厦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周华山表示,未来厦门的目标是打造台湾农产品、水产品和食品的大陆中转分销物流中心,闽台水产品交易中心、两岸冷链物流中心和区域性进口冷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