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首次举办停车产业高峰论坛,吸引近400名业内人士参加
参加论坛的嘉宾发表演讲
海沧沉井式智能停车库效果图
主讲嘉宾:刘军民、于征、邹鲁建、张庆风、钱林波、赵奇侠、何于江(从左往右)
厦门晚报讯 (记者 王绍亮 谢雨真)“今天大家都来得很早,我想除了对论坛的热情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找车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张庆风的话一下就引发了共鸣。昨日上午,“2016世界城市日”配套活动停车产业高峰论坛召开,近400名停车服务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停车”的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论坛设置了“相关政策文件解读”“高密度区域停车设施规划建设”“智慧城市与智慧停车”“智慧停车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大力发展人性化、智能化机器人车库”“大型医院机械立体车库建设”“产融(停车产业与PPP)合作推动城市停车服务业发展”等7个议题,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停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推动厦门停车产业的发展。
活动由市建设局指导,市停车产业协会主办,这不仅是厦门也是我省首次举办该论坛。市建设局表示,举办停车产业高峰论坛,就是要借论坛平台,与全球专家交流探讨智慧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经验,学习智能立体停车先进理念和规划设计方法,全面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解决厦门停车设施供给不足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服务水平。
【焦点话题】
1、停车需求大于停车位供给,停车难怎么办?
【破解】
应加快停车设施的建设
尤其是智能立体停车库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张庆风说,现在买车是很简单的事,几万元甚至是十几万元的车,多数普通家庭都能承担。但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与有限的停车位之间存在十分突出的矛盾。据测算,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远低于国家1:1.15的标准,而发达国家的比例是1:1.3。
张庆风认为,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缺,若要解决停车难,大方向应是加快停车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动智能立体停车库发展,尤其在老旧小区、城市中心繁华区、医院、旅游景区等,更应重点建设此类停车位。
2、“历史欠账”太多,现有设施能不能改进?
【破解】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细分停车线的设置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钱林波认为,现在出门停车难是因为“历史欠账”太多了。早期的城市规划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停车的需求,而停车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认识其重要性。
钱林波说,目前很多城市在路边设置停车位,这种办法不能影响步行和骑行,否则是不可取的。
此外,钱林波说,我国的停车位建设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如日本在街巷采取“窄化设计”,避免车辆随意停放;我国现在设置的停车线都是一样的,而英国就做了细分,如黄线、双黄线、红线等,表示车辆可以短暂停靠、较长时间停靠或长期停靠等。
3、司机出门找不到停车位怎么办?
【破解】
借助“互联网+”模式,整合停车位资源
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征说,很多司机出门时,都会问“车位在哪儿”,这其实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司机不知道哪里有停车位。
路桥信息公司曾做过调研,厦门90%左右的停车位由企业、小区等管理,只有10%的公共停车位由政府部门管理。于征认为,管理停车位的单位实在太多了,想要统一管理几乎不可能,但可借助“互联网+”模式做整合,就像APP“滴滴出行”和“饿了么”都是整合大量线下资源,利用平台做整合。
于征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厦门在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建设中取得的成果。目前,司机只要关注相关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就能查看200多个停车场的实时停车情况,还能在几十个停车场使用电子钱包支付。
4、停车设施能否做得更加美观?
【破解】
设计融入城市风景,厦门探索沉井式地下停车库
住建部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十八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市停车产业协会会长邹鲁建认为,停车设施设计可以融入城市风景中,如迪拜月牙塔智能停车楼,远看像月牙,司机把车开进“月牙”后,还能一键智能停放。
当前,城市要建设停车位并不容易,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紧缺。厦门正积极探索向地下发展的新模式。前段时间,海沧已试点建设沉井式智能停车库,每个车库能停放50多辆车,完工后地面仅留一个出入口。
邹鲁建说,沉井式地下智能停车库不仅在厦门,乃至全省都是新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