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救车辆把受损的公交车拖到维修厂。
海西晨报讯(记者 雷妤 通讯员 杨锦强)一场台风过境,城市一片狼藉。倒伏的树木、散落一地的残渣碎片、遭“灭顶之灾”的小轿车……一张张图,都似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灾难片。
这些,不会打倒厦门市民。
街头巷尾的阿兵哥、志愿者,奔跑起来的公共交通,马路边被扶正的树木,甚至是黑夜里亮起的一盏盏明灯……一个个场景都在告诉我们:厦门正快速伤愈。
一幅幅众生相,值得厦门市民铭记。当中,还有这么一幅画像:是他们,解救出一辆辆的公交车;是他们,让城市公交跑起来。
场景一
有了他们,公交车才能“脱困”
有人抢修电,有人拯救树,也有人解救车。
对于公交集团安驰救援中心施救员蒋伟坚来说,他的任务就是把一辆辆需要维修的车拉到维修厂。这几天,他忙得几乎没时间睡觉。
14日夜里,正巧是蒋伟坚值班,凌晨台风来临时,他与10多名同事躲在保安室里,眼看着救援中心活动板房在他面前一间间倒下。他心中害怕不已,但他更担心仍在外救援的同事。
天刚亮,救援中心的求助电话就一个个打来,叶惠典负责的是全市救援力量调度,31部救援车、67名工作人员,全员出动,解救受困车辆。
刚刚经历了一夜惊魂,顾不上一片狼藉的基地,蒋伟坚和同事们就出发了。由于道路都被树木阻挡,救援比平常困难好几倍。
“在集美,把一辆公交车拖到维修厂,整整走了4个小时。”蒋伟坚说,公交车本来体形就大,施救起来更加不易。
对于小轿车,只需将其底盘托起,救援车就可拖动;但对于庞大的公交车来说,拖动它是个技术活,要先用类似钢管的东西将施救车和公交车连接起来,然后再将施救车上的气管和公交车刹车系统连接,每一次施救都满身大汗。
“大家加班,就为了抢救公交车和社会车辆。”因为需求量太大,叶惠典连续4天没有回家。
从9月14日至19日,救援中心与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配合施救事故施救、违法暂扣、社会救援社会车辆约690部,集团各公交公司车辆约70部。
工人在修车顶。
场景二
有了他们,公交车才能上路
被送往维修厂的车辆,需要进一步维修才可上路。
一般受损的公交车或出租车,各个场站的维修点即可处理,而受伤严重的车辆,会被送往安驰枋湖厂或安驰金湖厂。
安驰枋湖厂在此次台风中受灾最为严重,约2000平方米的顶棚被风吹掉了一大半。厂长吴天福说,公交车和旅游大巴车伤情还好,有的车顶被砸破了,有的挡风玻璃和车窗破了。
维修这件事不难,难的是工作环境艰难。修理厂没有顶棚,工人只能露天修理车辆。没电了,工人们举着应急灯照明;下雨了,工人们穿上雨衣继续修。
最困难的是修理底盘,小型车辆用举升器可将车抬起,公交车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底盘低,工人们需要下到地沟才能继续修理。
没有顶棚,意味着下雨地沟容易淹水,无奈之下,工人们穿上雨鞋,地沟内的积水没过了小腿肚,一泡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几天,车子接连不断被送进来,若不抓紧将车修理好,积压的车辆会越来越多。吴天福说,为了让公交车抓紧跑起来,工人们只能日夜不休抢工。
维修人员正在维修公交车的加油加气站。
场景三
有了他们,公交车重新跑起来
台风过后短短两日,全市九成以上的公交车就已经跑起来了。
许多加油、加气站还没有恢复运营,公交车却“奢侈”地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这离不开后方的保障。
目前,厦门公交在全市有23个加油、加气点,公交车快没油没气了,需要到各自加油、加气点补充能量。厦门公交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总经理洪作其说,台风来临前,他们提前将23个站点的油气罐全部灌满;台风登陆当晚,工人紧急给油气罐“穿衣”,以防油气罐受到损坏。
不仅如此,他们还特地检查了发电设备,这个举措,在台风来临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岛外没有电的时候,提前准备好的7台发电机能够发电,让岛外公交也能跑起来。
不过,全市23个加油、加气站也有部分受到损坏,台风过后,岛内剩下8个加油、加气站可使用,岛外剩下7个。这也就使得部分公交车需要到更远的加油加气点补充能量,拉长了时间。
“台风来临后,我们为了确保每一辆公交车都能加上油,大伙推迟了下班时间,深夜才回家。”洪作其说,这几日大伙都忘记了劳累,一心投入到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