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们设想的屋顶
现在的骑楼屋顶中山路实景。(记者张奇辉航拍器摄)
这是一座“天空之城”。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小芳 李沛 实习生李健茹)在这里,有山有水有花草,有儿童乐园、露天影院、户外书吧、城市农场……在这里,道路远离车水马龙,孩子们走在没有车流的道路上,安全地通往学校。
听起来很科幻?这可不是作家的想象。这座“天空之城”,不在别处,就在厦门。两名女大学生走遍了中山路的大街小巷,为厦门轮渡老城区设计了一座“天空之城”,让人们可以自由行走在屋顶。
【揭秘】
谁设计了“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设计者,是两个1993年出生的小姑娘,刚从厦大艺术学院毕业,这个方案正是毕业设计。
奇思妙想源于“美丽的误会”
2016年春节刚过,与许多的大四毕业生一样,蔡雅雯和林虹辰正忙着思考毕业设计。“有一家位于轮渡老城区的公司,他们的一片屋顶需要改造,有没有兴趣做个改造方案?”指导老师黄智的一番话,使两人留意到了轮渡老城区。
阴差阳错,老师说的是针对这家公司屋顶的改造,而两人误以为是老城区一整片屋顶的改造。不过,正是这个误会,让两人站上了海滨大厦,俯瞰整个片区,那一刹那,两人决定“大干一票”,“改造”整个片区的屋顶。
针对人口结构进行设计
两人不仅看遍了这里的屋顶,还走遍了大街小巷,问遍了老少男女。进不去的地方,她们找来了会航拍的朋友,从不同角度,各拍摄了几十张图片。
为了弄清需求,设置功能对应的“天空之城”,两人跑居民家、跑街道、跑居委会……一点点掌握了老城区的人口构成——儿童和老人占比相当大。
最后光是基础资料,蔡雅雯就有3G,而负责后期建模的林虹辰,弄了两台电脑才够用。
最后两周每天只睡2小时
方案里的图纸,从建模到渲图,都是她们自己操刀完成。为了让图片尽可能准确,她们尽一切努力,还原建筑外观和结构。
两人还从其他老师那里拿到了老城区的模型图。这个有数据参照的模型图,帮了大忙。但两个姑娘还一次次调阅、对比百度街景和谷歌地图,在设计的过程中,再一次次实地走访,一边核对,一边补充。
经过三个多月,两人终于完成《LYRAE——厦门市轮渡老城区屋顶景观开放空间概念性规划》,成为厦大优秀毕业设计课题。
“最后两周,一天就睡一两个小时。”林虹辰笑着说,“半夜起来,最怕看到电脑还卡在那里,一动不动。”
蔡雅雯说,受现实制约,老城区屋顶改造的推进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但作为学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可能,是为自己,也为生活四年的厦门,留下一份值得珍惜的回忆。
【方案】
什么是“天空之城”?
为何建造“天空之城”?
在充分考虑现有城市特色和建筑形态的情况下,把一个个屋顶连通起来,打造成安全、绿色、适宜活动的公共空间。
轮渡老城区道路、建筑密度大,可供活动休憩的公共空间极少,但人口的密集,呼唤更多这样的公共空间;建筑连接性强、高差小,让屋顶的连接,成为了可能。
如何建造“天空之城”?
重点在于如何连通屋顶?无非是解决屋顶的高差和距离。有高差的,设楼梯。有距离的,根据距离的不同,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连通方式:1.5米以下的,搭建普通平台、铺设楼梯;1.5米-3米的,设计正方体铁架,用重复叠加而成的“盒子”罩住楼梯;3米以上的,搭建桥梁。由于三种连通方式基本涵盖了老城区屋顶串联成片的所有要求,因此,可复制。
“天空之城”长啥样?
由现有城市需求来决定。她们将建筑分为三类:群组式民居、骑楼以及商业综合体。
群组式民居的屋顶,首先是要解决周围缺少社区活动空间的问题,其次是满足社区居民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因此,她们把连通后的屋顶设置成城市农场,老人可以通过适度劳作健身,儿童可以在这里认识植物。这里也提供健身器材等设施。
骑楼的居民同样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又有大量青年租住,因此骑楼的屋顶,是多样化的住宅花园,有儿童娱乐场所、老人休憩场所、青年户外书吧等。
而南中广场的屋顶,着重针对消费者和游客,因此设置了露天影院、书吧、儿童游乐空间,露天影院屏幕前的舞台,也可用于商业活动。
【记者手记】
老城区
新印象
厦门日报讯 (本报记者李沛)一座架构在屋顶的“天空之城”,一处诚意十足的“爱心候车座”,由年轻人书写的暖心故事,正在老城区幸福上演。
随着美丽厦门的持续推进,老城区改造的新思路也在不断探索。两个90后女生,在最大限度保持轮渡老城区风貌的同时,重新规划了建筑间的连通方式,释放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骑楼下的公交车站,没有候车座椅,车站旁的一名80后屋主留意到等车乘客的不便,免费提供了一排小板凳供乘客休息,也期待通过她的行为,让更多人关注到老城区公交车站的局限,从而实现改善车站条件的可能。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些年轻人的构想和规划,可能并非是最终的实际蓝图,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代表着他们对老城区的热爱、对身边人的关注。这些的思路和实践,也让厦门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