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集美描绘“十三五”蓝图 今年启动三甲综合性医院建设

2016-01-27 11:18:53应洁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日报讯(记者应洁)昨日上午,集美区召开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会上,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代表们听取报告,热议集美的未来发展。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对2015年的工作进行回顾、介绍了2016年的工作任务,还梳理了集美在“十二五”阶段的发展成就,并展望未来,描绘集美“十三五”的发展蓝图。

未来五年,集美区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实施“美丽厦门人文集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以加快产业、城市、社会转型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美丽厦门示范区,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蓝图的实现,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努力。新的一年,集美将继续在产业转型、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为“十三五”的顺利开局打好基础。

  【解读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转型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 提升民生福祉

人文集美打造“美丽厦门示范区”

集美新城核心区。(记者 王火炎航拍)

五年间,集美新城大变样,图为从无到有的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 (林志杰 摄)

人文集美。(记者 王火炎 航拍)

昨日上午,集美区召开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会上,《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代表们听取报告,热议集美的未来发展。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报告》不仅对2015年的工作进行回顾、介绍了2016年的工作任务,还梳理了集美在“十二五”阶段的发展成就,并展望未来,描绘集美“十三五”的发展蓝图。

【回眸2015】

数据:2015成绩单

2015年,集美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4亿元,增长8.1%;规上工业总产值791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3亿元,增长28%;财政总收入95.61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8.43亿元,分别增长12.8%和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3亿元,增长1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速。

“十二五”回头看

过去的五年,集美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为您呈现:

●经济实力更雄厚:过去5年,集美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人均突破1.1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3亿元,超出规划目标213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7%;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三产占比明显增加:五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从0.79:61.22:37.99调整为0.46:51.19:48.35,产业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业集聚发展初见规模。

●城市空间快速扩展:“十二五”末,集美的城市建成区达78平方公里,“一心四片”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集美新城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成为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样板。

●公共投入“占大头”:五年间,全区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保持在75%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3万人次;新改扩建中小学34所,新增学位35300个。

产业转型 城市转型 社会转型

三大转型 加快推进

回望2015年,集美区收获满满,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在各项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的增速等项位居全市第一。

过去的一年,是集美全面实施“美丽厦门人文集美”发展战略的一年,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加快推进。

产业转型:“制造”变“智造”

2015年,无论是 “集美版”《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动计划的出台,还是ABB与路达、思尔特在集美成立的“机器人及数控技术应用研发平台”,都显示出集美大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制造”转向“智造”,创新是关键。2015年,集美区出台了工业促转型稳增长等40多项政策措施;区级科技创新与研发经费投入1080万元,引导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12亿元,支持12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53亿元;深化与台湾生产力中心合作,15家企业完成全面诊断,14家进入深度辅导,助力企业导入精益生产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5.3%,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还成为省内唯一的“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随着软件园三期等大型园区的成长,集美的三产发展势头迅猛,新兴产业成为增长主动力。在软件园三期起步区,已有138家企业入驻,营业收入突破了20亿元;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北站营运中心入驻办公企业318家。随着嘉庚剧院、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厦门老院子景区等项目的开业,集美打造的“城市演艺中心”初步成型。

创业创新,正在成为拉动集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随着一品威客“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微软手机游戏创新中心等项目的正式落地,去年,集美共引进了14家众创空间,其中7家投入运营。其中,微软全球手机游戏创新中心首期吸引40个团队进驻,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已成功孵化24家企业,形成“裂变式”的聚集效应。去年,集美区率先全市设立了区级产业引导基金,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构建多元融资机制;出台推进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并精心打造专门为人才、创业者准备的公寓1033套。

城市转型:人文魅力彰显

每当夜幕降临,杏林湾路两旁高大的建筑群迅速披上璀璨“晚装”,令人目眩神迷。经过多年建设,集美新城已长出“骨架”,“血肉”也日益丰满,从城市框架搭建进入到产城融合、建管并重的发展新阶段。

去年,是集美新城大事、喜事频频的一年,这个崭新城市中心,通过全国青运会、草莓音乐节、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大型活动迅速为人所知,独创的“集美手势”一度刷爆朋友圈,成为创新城市营销、塑造城市品牌的范例。

去年,集美新城的“硬件配备”也加快升级,5条主干道完成立体绿化,加上夜景工程的全线投用,让集美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有独特的风景。杏林湾畔,新建的环湾绿道已经可以骑车,公交线也不断完善,去年新城新增公交首末站3座、BRT公交场站2个,开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0条,新增公交车辆60辆,新建公交候车亭40座,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去年以来,集美集中开展后溪、瑶山溪、深青溪等三大流域整治,实施杏林湾环湾截污工程和九天湖综合整治工程,将杏林湾沿岸50多个雨污水排放口全部“截流”,净化了水体环境,城市的宜居环境不断提升。集美还在全省率先试点对初雨污染进行截流处理,并在全市率先建设截污工程智能化监控系统,探索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创新。

社会转型:强化民生保障

去年,集美区共投入42.72亿元用于民生,按计划完成健康小屋工程、特教关爱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新改扩建中小学4所,新建幼儿园3所,开办了集美特殊教育学校,启动新城综合性三甲医院前期工作;在全区各村居建成61个健康小屋,实现健康小屋全区“全覆盖”。

推动就业方面,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6852人次,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08人次;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230人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9302人;审核发放各类就业补贴、奖励1.2亿元,惠及28.58万人次;落实“全民社保”工程,首次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随着共同缔造行动不断深化,全区一半以上社区达到典范社区标准;积极探索碧溪都市休闲农业试点,创新宝生园“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实现新突破。           

【展望2016】

数据:2016任务目标

2016年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上工业产值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均为1亿美元;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以上。

“十三五”新蓝图

“十三五”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翻一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一幅美好的发展蓝图,展现在集美人民面前。未来五年,集美区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深化实施“美丽厦门人文集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以加快产业、城市、社会转型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美丽厦门示范区,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集美将突出“创新”,以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为抓手,加快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创新;建成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打造海西硅谷、城市演艺中心、商务商贸物流中心,构建产业结构高端化、优势产业集聚化的“4+X”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新城建设和老城区老工业区的改造提升协同并进,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打造跨岛发展新市区;谱写民生幸福新篇章,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营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转型发展 新城建设 社会治理创新

确保“十三五”开好局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集美将通过以下这些重点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

加快转型发展 打造产业“升级版”

振兴先进制造业。拓展与台湾生产力中心合作领域,设立卓越创新服务中心;促进大金龙高端豪华客车生产基地项目尽快落地;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工”;实施“互联网+制造业”,扶持福大自动化研发平台、建霖4.0工厂、厦门理工(集美)工业设计技术中心等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平台。

壮大软件信息服务业。加快软件园三期征地拆迁,推动23个已批在建、22个已批未建的配套项目尽快投建投用;力促中电信、雅马哈建成投产,罗普特投建;推进世联科创小样社区、深港产学研基地极美众创空间等投入运营,力促百度开发者创业中心、阿里云、腾讯创业基地等众创空间签约。

繁荣商务商贸物流业。以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创新创业大厦为载体,着力打造“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宇;推进集美物流园、前场铁路特大型货场建设,促进嘉庚体育馆综合配套、圣果院项目投用,力促尚柏奥特莱斯项目落地;加快海西汽车城和汽车物流中心建设,推动车驾管办证服务中心投用,建设全市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做大城市演艺业。力促中创“梦想世界”、中国音乐产业交易中心落地;组建环杏林湾旅游联盟,策划推出灯光秀、水舞秀、焰火秀项目,丰富“夜集美”内涵;建成马戏城酒店,开通旅游专线车;落实鼓励扶持影视产业总部园区发展政策,推进华谊电影文化小镇落地。

打造创新产业社区。重点打造以新城核心区东侧片区和白石片区为核心、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创新社区;新建2500套白领公寓,实施“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

建好“新城” 成跨岛发展“桥头堡”

拓展优化城市空间。启动马銮湾开发建设,加快片区征收退养,启动生态修复和清淤造地工程;探索国企参与旧城区土地收储出让机制,推动杏林片区城市更新改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轨道1号线建设;完成同集路、集灌路等6条市级“两环八射”快速路提升工程;打造社区公交微循环;推进集美老火车站水上旅游码头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市级试点项目集美大道共同沟实现电缆入地;加快建设集大轮机学院、集美北部中央公园等9个地下停车场。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实施杏林湾湿地工程一期项目,力争杏林湾水质提升为四类;推广许溪小流域示范段治理经验,全面完成许溪剩余段、东李溪、田李溪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污水截流,推进灌北污水再生处理站等控源截污工程建设;启动环湾绿道、书香绿道、城乡绿道、枢纽绿道、产业绿道等5条绿道建设;加快天马山郊野公园、集美北部中央公园和一批社区公园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大城管”机制,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升级,构建三级城市综合管理网格。

提升民生福祉 百姓更有“获得感”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亭北学校建设,新建4所幼儿园,新改扩建2所中小学;推动岛内名校到集美办新校区,争取杏南中学创省一级达标;加快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筹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加快卫计事业发展。启动新城三甲综合性医院建设,推进第一医院杏林医学中心和灌口医院提升工程;推动杏林、杏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后溪卫生院改扩建;完善区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功能和周边交通安全环境。

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策划举办首届嘉庚论坛;启动大社老街区改造,吸引闽南传统技艺和特色商业形态入驻;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基地,打造集美文创旅游街区。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力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人幸福安康险目标人群参保率100%;加大养老设施建设力度,确保6个农村幸福院建成投用,完成杏林老年人综合运动场馆扩建。

创新社会治理 打造“完整社区”

加快完整社区建设。力促园博、西亭等6个社区服务中心投用,中烟、滨水2个社区服务中心开工,提升改造马銮公寓、文华苑等4个老旧小区;策划并实施月美池整治项目,实施杏林老城区步行街改造;重点培育社区精品工程,完善安置房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促进三农融合发展。扶持塔斯曼等智慧型现代农业企业,发展“一村一品”;推进碧溪休闲农业公园建设,推广宝生园模式;实施10个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建设农村集体发展项目,策划山尾、白石等6个村庄集体发展项目。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开展“一核多元”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推动专业社工服务进社区;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网格化信息平台规范化运作,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效。

深化平安建设。推广安装出租房屋和老旧小区“门禁通”系统;完善全区视频监控建设规划,建设“三环两路”监控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