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
38处易涝点中,已完成改造35处,还有两处预计8月初可建成投用。
厦门日报讯(记者 卓悦佳)昨日,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岛内38处需要改造的易涝点中,已经改造完成35处。而市政道路排水改造二期工程中,又新增了7处易涝点。
这38处需改造的易涝点,是2013年“5·16”大雨后,厦门市政部门对全岛易涝点梳理后发现的,形成了岛内市政设施排水改造工程。经过两年的改造,目前这38处易涝点中,已完成改造35处。尚有莲前路铁路下穿明发泵站新建工程和会展下穿通道配电房工程这两处正在建设中,预计8月初可以建成并投用。而前埔污水处理厂段雨水箱涵工程,目前已经办理完成各项前期手续,待征地拆迁等工作完成后就可开工。
从去年开始,市政部门又对岛内多条市政主干道积水点进行调查梳理,形成二期排水改造工程,主要改造地点包括仙岳路金帝酒店南侧、仙岳路湖滨东路口东侧、仙岳路仙岳东村南侧、枋湖北二路、文园路一中段、莲坂家乐福、湖滨北路-莲岳路口等7个点。目前这些工程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应对四大症结 治理城市内涝
厦门日报讯(记者 卓悦佳)为何每逢暴雨,有的地段就会形成内涝?市政相关人士为记者介绍了造成城市内涝的四大症结,并提出应对办法。
排水防涝系统不完善
第一个原因是厦门建设排水防涝系统的时间并不算长。时至今日,在全市的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建设中,仍有不少改造建设工程因为各种原因尚未完工。“比如,建设这些排水防涝工程的过程中涉及征地拆迁等问题,一时间难以完成的,就停了下来。”相关人士说。
那么如何解决呢?除了要推进暂停的工程继续施工以外,规划也是需要统筹考虑的,“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提前考虑到这个问题,或许就不会这样。”相关人士说。
城市滞蓄雨洪能力下降
城市大量建设房屋和道路,这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却也破坏了生态系统天然的雨水调蓄功能,这是第二个原因。
为了增加城市自身的滞蓄雨洪能力,厦门近几年开始为路面改铺透水砖。同时,厦门也成为了“海绵城市”试点,“通过修建调蓄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做法,能留住雨水,还能让雨水渗到地下。”
原有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第三个原因是岛内部分排水防涝设施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部分设施由于老化,起不到排水功能;部分设施是建设时的标准较低,需提升改造。5月20日的大雨中,后埭溪路等地出现积涝,就是原有排水管道老旧破损导致。
面对这个问题,这些年厦门市政部门也在陆续对一些老旧的雨水管网等设施进行更换和改造,对于排水能力不足的设施进行提升扩容。
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人为因素也是一大原因。“厦门没有统一管理排水防涝系统的单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有些排水沟被一些单位随便挖掉,因为在人家的蓝线范围内。”此外,资金和人员的不足导致清淤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一些建好的排水设施难以发挥作用。例如,5月20日的大雨中,市管城市道路11处较明显的积涝点,其中有5处就是由于道路雨水井盖格栅被树叶、塑料袋垃圾堵塞,导致排水不畅。
链接
全面系统检查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
厦门日报讯(记者 卓悦佳)上个月下个不停的雨水再次考验了厦门的排水工程。昨日下午,副市长黄强带队现场查看本岛部分积水点,检查市政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黄强一行先后察看了厦门一中段排水改造工程、莲前西路铁路下穿通道排水泵站建设及仙岳路莲岳路口积水点,随后召开专题会,听取岛内外积水改造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逐一梳理、协调、解决部分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黄强指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各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补缺补漏,做到防范在前,面子、里子一起抓。要怀着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着手编制好市政排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为未来的厦门提供一份保障充分、利在长远的计划。他强调,要将城市排水防涝建设作为城市开发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前置条件,适度超前,统筹谋划,高标准、高质量实施,避免事后改造造成浪费。要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考核监督,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工作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