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用发展的眼光看鼓浪屿 整治提升共同缔造品质之美

2015-05-11 10:15:00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邹玒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琴岛美景。(记者 郑晓东摄)

游客在干净的日光岩景区合影留念。(记者 王火炎 摄)

厦门日报讯 鼓浪屿,这座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的海上花园,正在经历着一场美丽的回归。

始于2013年11月的鼓浪屿整治提升,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向前走,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做出重要决定,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裴金佳任第一副组长的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在巩固社区整治、景区提升成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鼓浪屿在“美丽厦门”战略中“品质之美”的导向作用。

【构想】

用发展的眼光看鼓浪屿

按照“文化社区+文化景区”的定位,将鼓浪屿建设成高尚、优雅、精致的世界级文化艺术名岛,成为“美丽厦门”的精华版。

使命在前,时不我待。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因时应势,结合厦门实际,制定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鼓浪屿是‘厦门之心’,建设美丽厦门,首先要有美丽鼓浪屿。”王蒙徽对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重要位置。早在整治提升工作正式铺开之前,王蒙徽就先后数次召集调研和座谈,明确了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鼓浪屿。随着调研的深入,鼓浪屿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日渐清晰:按照“文化社区+文化景区”的定位,将鼓浪屿建设成高尚、优雅、精致的世界级文化艺术名岛,成为“美丽厦门”的精华版。

鼓浪屿整治提升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明确:共同缔造,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做、一起看、一起评,让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整治提升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

如何推动鼓浪屿持续迸发生机活力,王蒙徽提出:以“整治、整合、提升”为工作思路,以“长短兼顾、标本兼治、先易后难、交叉开展”为工作原则。至此,一套科学完备的构想浮出水面。2013年11月,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市委市政府做出全面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决定,组派工作组,高层次指导、协调、整合。

【行动】

社区整治与景区提升两翼齐飞

一年半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工作组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人文社区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社区整治与景区提升两翼齐飞。

方向既定,引弦开弓。

2014年5月,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正式下发,整治提升工作有了一份提纲挈领式的文件。

2014年上半年,鼓浪屿城管、环卫、旅游质监三支队伍成建制移交思明区,实现执法力量统一;随后,思明区与鼓浪屿管委会实现主要领导力量一体化,进一步凝聚了各方力量;同年10月,轮渡公司从鼓浪屿管委会剥离,并入港务集团,实现“政企分开”——鼓浪屿实现更加高效的工作运转。

持续整顿流动烧烤、拆除违法建筑、清理户外广告、打击无证导游、改善卫生保洁、削减电瓶车。强力的综合整治之下,全岛环境更加优化。

出台《鼓浪屿商业业态控制导则(暂行)》,启动岛上直管非住宅公房租赁评审回收工作,一系列着眼业态调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了鼓浪屿的品位。

2014年3月,岛上原领事馆开发利用计划正式启动;同年11月,我市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协议,将故宫首家异地展馆引入鼓浪屿;岛上各申遗核心要素及重点风貌建筑的修缮保护,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导向的诸多举措,不断丰富着鼓浪屿的文化艺术内涵。

与此同时,复办医院、实施街巷改造、设立便民服务站等种种提升社区功能的措施,让鼓浪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统筹】

结合“城市更新” 整合空间与岸线资源

一系列组合拳,不仅带来我市海上交通秩序的深层变革,也推动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提升,成为一个颇具指标意义的“城市更新”范例。

居高望远,统筹兼顾。

市委市政府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鼓浪屿,而是将鼓浪屿整治提升放到全市发展的大格局里通盘谋划。

厦门,作为祖国东南沿海一颗靓丽的明珠,拥有着绵长而旖旎的海岸线。但长久以来,厦门的航线布局凌乱而分散,岸线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开发利用。

每一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向鹭江道,前往鼓浪屿,让这条老城区交通动脉不堪重负。轮渡航线同样面临着“不改不行”的局面:小木船人货混装,险象环生;游客和居民拥挤在逼仄的轮渡码头;集中在钢琴码头与三丘田码头的登岛路线,让上岛客流高度集中……

一场兼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城市更新行动,拉开了序幕。2014年4月,厦金航线重新整合,全部迁至五通码头运营;8月,厦鼓海域渡口渡船专项整治启动,重拳清理海域乱象;10月,厦鼓轮渡航线调整,将游客与居民流线分离,为居民提供生活优质、交通便利的环境,为游客提供高水平、国际化的服务。

这一系列颇具创新意味的组合拳,在科学分流上岛游客的同时,盘活了厦门的岸线资源,以“治本”之手段消解了鹭江道的种种乱象,不仅带来我市海上交通秩序的深层变革,也推动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提升,拓展了厦门城市的主体功能,成为一个颇具指标意义的“城市更新”范例。

【变化】

人文气息在凝聚 “净”与“静”逐渐回归

鼓浪屿正不断呈现出转好的新常态,久违的“净”与“静”,正在逐渐回归。

实干实效,抓铁有痕。

花草种起来,乐声响起来,和睦相亲的民风、彬彬有礼的人文气息、正重新在岛上凝聚;社区服务不断得到强化,居民的家园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低端商业渐渐淡化,更具文化气息的业态相继进驻;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四季音乐周、国际钢琴艺术节顺利举办,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毫无疑问,鼓浪屿正不断呈现出转好的新常态,久违的“净”与“静”,正逐渐回归。

省政协原副主席、鼓浪屿整治提升监督员、老居民叶庆耀评价说,整治提升持续至今,好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有了曙光,让人欣慰。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博士说,鼓浪屿打造“文化牌”的努力让清华人印象深刻,今后,两岸清华打算年年都来鼓浪屿进行体育交流。

“鼓浪屿整治已初显成效,提升正在稳步推进。”去年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上,王蒙徽对整治提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启示】

整治提升与共同缔造碰撞出“火花”

鼓浪屿整治提升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以“共同缔造”为核心价值,发挥鼓浪屿在“美丽厦门”战略中“品质之美”的导向作用。

天风海韵,同心追梦。

回顾整治提升这一年半,从政府购买托老、医护等民生服务到引入民资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从发动居民清洁背街小巷到居民自发认养社区园圃,从引入国内外重大文化项目落地到合理利用修缮好的风貌建筑策展布展,从整合航线资源改善客流分布到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打造“智慧旅游”,从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制定《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到聘请15位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员……依托鼓浪屿整治提升,市委市政府凝聚全市共识、塑造群众精神,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了新路,添了措施,建了机制。

整治提升与共同缔造碰撞出的一系列灿烂的“火花”,为“美丽厦门”的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从这个层面看,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鼓浪屿整治提升的战略决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眼下,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正是为了乘势而上,在“常”与“长”上下功夫,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把整治整合的“好牌”,真正打成提高提升的“好局”。

【未来】

贵在持续 重在提升

整治提升,还在路上。社区功能的恢复、便民措施的推出;景区服务的提升、高端旅游的开发,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

卫生回潮仍需防止,违法建筑有待杜绝,个别商家存在的不诚信问题,要坚决予以打击。

商业业态的调整和非住宅公房的租赁评审回收工作,有待加快推进;家庭旅馆的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亟需加快步伐;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也仍有空间。

文化的提升,同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着力发展特色教育,特别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要扶持群众文化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要结合申遗,进一步做好岛上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社区功能的恢复、便民措施的推出;景区服务的提升、高端旅游的开发,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鼓浪屿整治提升贵在持续、重在提升。

让我们拭目以待。

【央媒记者看变化】

蒋升阳(人民日报福建分社副社长)

环境在改善文化在提升

原来鼓浪屿上人很多,到处是烧烤摊,地板上满是油渍,所以除非十分必要,我都不会上来。这次上岛,发现鼓浪屿的变化很大。

最明显的,就是岛上的烧烤摊少了,由此产生的满地油污也不见了,地板变干净了。

游客也不再是爆挤的状态,至少不会连转个身都困难。特别是游客和市民分流之后,码头不再人挤人,彼此的候船和乘船环境,都有了大幅改善。

航线的调整,让鹭江道的交通也受益匪浅。厦门人都知道,轮渡边上的鹭江道一带,过去高峰期是走不动的,现在整条路畅通了许多。

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文化方面的提升,比如马约翰纪念馆的开馆,挖掘了鼓浪屿的名人资源;比如“大航海时代与鼓浪屿——西洋古文献特展”,让大家看到那个年代厦门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正在建设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也将进一步提升旅游的品质和岛上的文化氛围。

>>期许:少一些商业 多一些文化

经过最近一年半的整治提升,鼓浪屿确实在向好的方向变化。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我听说有一个“全岛博物馆”计划,感到很振奋。希望岛上商业氛围少一些,多一些文化的内涵。当然,文化的培育无法一蹴而就,希望通过持续的工作,让鼓浪屿越来越好,鼓浪屿的名片更加闪亮。

【心声传递】

彭一万(鼓浪屿整治提升监督员、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文史专家):

建议在西北部建博物馆

鼓浪屿经过一年半的整治提升后,凸显了四个优势:首先,鼓浪屿可以说是近现代中西多元文化荟萃的微型城区,整治提升抓住“文化”这个关键词,凸显了“三自共存”——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强;其次,整治提升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发动全民参与、发挥群众创造性,凸显了“三创齐发”——文化创意、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第三,在鼓浪屿,人们生活在美学当中,美学融入到生活里,整治提升抓住鼓浪屿的特质,凸显了“三生具备”——生态景观、生活美学和生动演绎;第四,鼓浪屿整治提升注重品位的提升,凸显了“三品皆有”——品位高、品格雅和品牌响。我建议,鼓浪屿可以开发西北地段,兴建一些博物馆,吸引游客;引进高端文化项目,展现中西多元文化;深挖名人效应,宣传鼓浪屿走出的名人;共建艺术之岛。

郭阿宣(岛上居民):

这一年多变化很大

鼓浪屿这一年多变化很大,干净很多,那些烧烤摊也都不见了。以前街心公园这里满满都是烧烤摊,油烟到处飘,地板油腻腻,下雨天就会非常滑,我知道的就有一个老人滑倒过。现在很干净,我们散步走累了,也会想要在这里坐一下。不过,街心公园这边很多游客,我们经常没地方坐。现在把公园南侧那栋小楼拆了,搞成休闲座椅,多了很多座位,居民们很高兴,这个很好。

【亮点回眸】

●2013年11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全面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决定,组派工作组,高层次指导、协调、整合、组织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

●2014年3月起,厦门日报社联手鼓浪屿街道推出社区园圃行动。截至目前,已发动居民参与共同清理房前屋后空地1000平方米,完成“社区园圃”15块,成为“共同缔造”的一个生动写照。

●2014年4月,《鼓浪屿商业业态控制导则(暂行)》出台,明确岛上的商业开发以控制为主,避免商业过度化、低端化。以“做减法”为目标的鼓浪屿商业业态调整,正式拉开序幕。

●2014年5月1日起,鼓浪屿综合执法大队、旅游质监所、市政环卫处成建制移交思明区,实现执法力量的统一整合;7月,思明区和鼓浪屿管委会主要领导力量实现一体化。

●2014年5月30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9月19日,《鼓浪屿整治提升2014-2015年工作方案》出台,明确5类40项具体的整治提升行动。

●2014年8月,厦鼓海域渡口渡船专项整治启动,先后开展多次联合执法,标本兼治杜绝木质小船和快艇运载厦鼓游客的乱象,确保海域安全。

●2014年10月15日,15名从社会贤达、知名人士、民主党派、专家学者、行业组织和鼓浪屿居民代表中聘请而来的“鼓浪屿整治提升监督员”正式上岗。

●2014年10月20日,厦鼓轮渡航线调整正式启动。

●2015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做出重要决定,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

●2015年4月21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鼓浪屿名列其中。这是对鼓浪屿整治提升以来积极稳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充分肯定。

【评论】

鼓浪屿整治提升 旅游之岛正在回归“清静之美”

■夏先平

如果说,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那么鼓浪屿就是花园里最夺目的花圃;如果说,“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是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鼓浪屿的整治提升就是其中一个华美的乐章。

“建设美丽厦门,首先要有美丽鼓浪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如是说。

随着新一轮整治提升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看到,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密部署下,“共同缔造”硕果累累,鼓浪屿正朝着高尚的文化之岛、优雅的宜居之岛、精致的旅游之岛的方向阔步前进,打造“美丽厦门”精华版的成效初现,浪漫琴岛正在出现美丽回归。

整治提升之后,旅游之岛正在回归“清静之美”。

“岛民”舒婷用一张近日和外国友人的合影“说”出了她的感受:“你看,这是加州大学的校长,我们这张合照背后,竟然没有游人!这是中午11点,地点是鼓浪屿人潮最集中的钢琴码头。如果是过去,这是不可能的事,背景一定是无数游客。”

与舒婷感受“不相称”的是,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厦门高居国内旅游人气榜第二名。鼓浪屿,这帧“美丽中国”亮彩的风景画,依然是海内外游客最青睐的景区之一,三天里19.2万人次登上鼓浪屿,仅5月1日当天,游客数就达到6.2万人次,2日达到7.4万人次。

一边是诗人眼里清净的回归,一边是排行榜上依旧火爆的人气,看似矛盾的事例背后,其实是一个一样的事实。去年十月厦门开始实施居民和游客分流的做法,一个“金点子” ,既改变了以往“龙头挤爆,内厝冷死”的窘境,也让上岛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更为均衡,让琴岛重拾清净,旅游、居住的舒适度显著提升。

游客的感受或许更为真切。分别在2012年国庆、2013年夏天两次来过鼓浪屿的游客赵岑,这次,和她的同伴们这样表达了全新的感受:“宁静的感觉回来了,干净的环境回来了。”

整治提升之后,宜居之岛正在回归和谐之美。

如果说作为“岛民”的舒婷为鼓浪屿旅游环境的改善“举了个例”,那么,身为“游子”的钟南山院士却实实在在为鼓浪屿的宜居“点了个赞”。日前,他到鼓浪屿医院调研,琴岛推出的“全科医生网格化”,慢性病“三师共管”等模式深深吸引了他,他由衷地说:“鼓浪屿这个模式可以扎扎实实地搞几年,中国医改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尝试!”

钟南山院士的“点赞”背后,是他记忆中的乡愁,是昔日那个优雅宜居的小岛。可喜的是,新一轮提升整治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重要位置,推出了一项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际行动:从全科医生网格化,到行政服务一站式,再到社区养老无忧虑。一位90多岁,在岛上居住了70年的老人这样说:“群众是最现实的。现在岛上居民的抱怨少了,因为坐船方便了,看病方便了……”其实,方便的又何止是居民,游客也从中获益匪浅。鼓浪屿医院一天500多人次的门诊量中,就有40%的人数来自于游客。

整治提升之后,文化之岛正在回归雅致之美。

说起这一年半来鼓浪屿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岛上文化气息的回归和凝聚。以色列音乐周刚落幕,台湾音乐周又登场;居民家的家庭音乐会又活跃起来了。故宫博物院分馆的引进,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大航海时代与鼓浪屿——夕阳古文献特展”的开办,全岛博物馆计划稳步地推进。同样,《琴典》、《鼓浪春秋》等优质丛书的推出,为鼓浪屿的人文之美增添了新的注脚。

成绩令人欣喜,道路依旧漫长。

不用讳言,鼓浪屿整治提升之“难”有目共睹,它既是厦门“皇冠上的明珠”,又是各种群体、各种利益融合与碰撞的焦点:景区与社区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老居民与新居民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决定了鼓浪屿每一步的改革,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担当,这也意味着,鼓浪屿整治提升过程中的每一步尝试,都可能为厦门的城市更新提供宝贵的经验。

回首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一年半来的历程,我们看到,之所以有今天的成效初现,关键就在于厦门市委市政府敢于破题,勇于担当,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大格局中全盘谋划,找准了方向,找对了路子,明确了定位,理顺了机制;以共同缔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这里开启了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全新实践。

整治与提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说,假冒侵权、商业贿赂、清理无证网点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将作为今年的整治重点;再比如说,调整商业业态、发展精致高端旅游、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启动智慧岛屿建设等问题,正在起步,但还未显示成效,也是着力的方向。

然而,今天鼓浪屿美丽逐步回归的事实,无疑坚定了我们前行的决心。方向明了,路子对了,就要风雨兼程走下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