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在认真阅读会议材料。(记者 王协云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镌娟 整理)美丽厦门如何才能更美?如何共同缔造,深化美丽厦门建设,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多位代表、委员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正是本次两会的一大焦点。 增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意识 可以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完善“以奖代补”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徐轶群委员从一个老话题——垃圾分类谈起。他说,台湾把垃圾分类写到小学课本上;在幼儿园教育,就告诉孩子们垃圾怎么分类。“我们也有垃圾分类,但是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很多代表、委员认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执行力的不断提升。为此,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完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抓起。”刘国深委员认为,这个工作可以在政府主导下,由民间社团辅助推动。“具体落实、教育,义工组织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要继续发动群众的力量,提升民众参与度,由政府唱主角转化为群众“合唱”。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委员们建议,可以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完善“以奖代补”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并利用好社会组织力量提高治理水平。 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共治 在共同缔造中,政府要搭平台、建载体,激活群众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各方面齐参与的局面 多元共治,是代表、委员提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美丽厦门建设时的高频词。 涂崇禹、张劲秋代表认为,在共同缔造中,政府要通过搭平台、建载体的方式,激活群众和社会的力量,不仅把辖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发动起来,还要带动外来务工人员、台港澳同胞、外籍人士等参与其中,形成各方面齐参与的局面。 “要在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到美丽厦门的建设当中。”曾清华代表以自己所服务的湖里街道康乐社区为例:上月中旬,湖里区启动“百名专家进社区”活动,多名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让医学专家也成为社区共同缔造活动中的一部分,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很欢迎。”她说,深入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环境的美化是一方面,观念上的更新即培育团队精神更为重要。”她建议,要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鼓励更多的专业力量融入到共同缔造活动中。 |
相关阅读:
- [ 01-13]创新治理体系增进百姓福祉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经验分享
- [ 01-13]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推进会召开 广泛发动群众创美好生活
- [ 01-13]社会治理探索"厦门模式" 专家点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 [ 01-07]村民“抱团”增收 集美表彰13个共同缔造示典村
- [ 01-05]福建“两节”:治理盲目抢工期 大活动控制人流
- [ 12-29]思明首推社区治理"三大模式" 五大"秘技"全解读
- [ 12-18]厦门创新社区多元治理形成"厦门模式" 居民说了算
- [ 12-18]王蒙徽:小流域治理不能只堵不疏 要因势利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