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提升后的毓园,处处是风景。
无论何时林巧稚都心系妇婴健康。(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吴耀东)1984年11月27日,邓颖超同志参观鼓浪屿毓园时亲手种下两棵南洋杉。如今,落户毓园即将满30周年的两棵南洋杉已经长得郁郁葱葱,而它们的周边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丽——近日,毓园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改造过后的毓园,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提升】
新植24种苗木 毓园环境更美
“这花好漂亮。”20日下午,一株盛开的三角梅下,刚踏入毓园的游客马洁让友人拍下了自己与毓园的第一张合影。
实际上,这些三角梅才入驻毓园不久。在此次毓园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中,包括三角梅、鸡蛋花、桂花、龟背竹、五彩朱蕉等24种共2291株苗木被新种植于毓园,使毓园绿化植物的种类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作为人民医学家林巧稚的纪念园,毓园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医学工作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副主任章维新介绍,毓园每年的人流量超过1000万,“我市一些医院新进的医护人员在上班第一天,就要到毓园的林巧稚塑像前宣誓。”
巨大的人流对毓园的环境承受力带来不少压力,再加上建园30年来,很少进行较大的修复,毓园部分区域土地裸露、设施老化。毓园的保安付兰兰说:“游客踩踏,许多土地光秃秃一片。”《厦门日报》原副总编辑、传记文学《林巧稚》的作者、毓园内19本石头书页上墓志铭的整理者郭建尧也告诉记者,之前这些石头书页上面的字掉色很严重。
所有这一切都随着这次的改造提升而改变:两棵南洋杉的树坛经过改造,树坛沿铺设了新的大理石条,成为游客小憩的好去处;石头书页的字重描上色,墓志铭清晰可见;园中小道旁已立起围栏,少了游人的踩踏,围栏内的植物一片生机勃勃……
【故事】
为纪念林巧稚 修建了毓园
毓园占地5700平方米,是厦门市政府于1984年5月为纪念林巧稚修建的纪念园。
1901年出生在鼓浪屿的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她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林巧稚身上有热爱祖国、医德高尚、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郭建尧讲述了林巧稚的几个故事。
在协和医院要撤离沦陷的北平时,林巧稚拒绝了去国外发展的机会。面对英国同事的劝说,她说:“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
1961年,林巧稚短暂返厦。有一天回到市郊祖家,大半夜听说附近有难产的孕妇,已经60岁的林巧稚马上前去接生,保得母子平安。她说:“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救治危重的孕妇,都是我的职责。”
郭建尧认为,林巧稚取得的成就与鼓浪屿的土壤分不开。鼓浪屿早年是外国公共租界,林巧稚从小见惯了外国人对待中国人的嘴脸,又受到郑成功故事的熏陶,使她形成了爱国思想。同时,鼓浪屿当时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林巧稚接受了最早引进的西方教育,为她后来考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打下很好的基础。
【观点】
通过林巧稚展现 一个时代的厦门
“我虽然去过毓园,但是里面只是展出了林巧稚的一些照片和使用过的物品,至于她有什么感人事迹,我几乎都不知道。”市民林小姐表示。林巧稚是鼓浪屿走出的优秀女儿,然而许多厦门市民对于林巧稚的故事了解并不算多。
申遗顾问彭一万认为,林巧稚是厦门历史上的一个代表人物,鼓浪屿可以进一步挖掘林巧稚元素。“目前只有一个毓园,这还不够。”彭一万建议,当前收集的林巧稚的东西还比较少,可以到各地去寻找她的足迹,同时可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充分发挥林巧稚的“名人效应”。彭一万说:“通过林巧稚,可以展现一个时代的厦门,有外人说厦门历史不长,缺少文化底蕴,但实际上厦门还是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的。”
郭建尧建议,对林巧稚的宣传应该与时俱进,“目前毓园的呈现方式还是老一套,实际上可以通过光影技术,音视频展现林巧稚的故事。”郭建尧表示,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对医德医风普遍关注的情况下,宣传林巧稚,把林巧稚的精神发扬光大,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