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嶝转产就业基地已带动1000多名农渔民就业。(朱毅力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蔡江沈)昨天上午,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内“滴滴答答”的缝纫机声响中,一批新的学员正在学习缝纫技术——他们此前的身份,无一例外的都是被征地农民与海域退养渔民。这个就业基地,集转产展示、信息发布、就业培训等于一体,已成为翔安乃至全市推动农渔民转产就业的重要平台。 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让翔安区被征地农民与海域退养渔民的转产就业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赞叹——昨天,翔安区政协委员组团考察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翔安区创业者之家等地,对该区的转产就业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创新机制 农渔民生活有保障 从去年开始,农渔民们的民生保障,就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统计数据显示,一年来,翔安共实现农渔民转移就业11777人,其中,今年1—7月转移4479人。 一项项机制的创新,让灿烂的笑容重新挂到了这一人群的脸上。另外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是,去年以来,翔安被征地和海域退养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0196人,保障性就业补贴已覆盖全区33个退养渔民社区、58个被征地村(居)共21274人。 在翔安,全省首个县级教育基金会目前已筹资1.2亿元,今年发放各级各类资助金约1375万元,农渔民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终于实现了“有学上、上好学”的梦想。 |
相关阅读:
- [ 07-28]翔安推进收入倍增行动 厦门最大转产就业基地投用
- [ 07-04]翔安新增2亿促转产就业 确保每年转产就业超6000人
- [ 02-07]大嶝双沪社区:转产农渔民过上新生活
- [ 08-27]别让钱难倒了“草根企业”
- [ 08-19]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获就业推荐 将开展实名登记
- [ 08-14]大学生不能生活在臆想的就业环境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