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嶝双沪社区:转产农渔民过上新生活
【名片】 2013年9月,翔安区选取大嶝作为“美丽厦门”转产就业试点街道。如今双沪社区内的试点项目建设,无一例外与农渔民的转产就业有关。总投资约3000万元的大嶝海鲜美食城,进一步完善了大嶝的旅游配套,成为市民游客品海鲜、观海景的又一处理想场所,也增加了农渔民的转产就业渠道。 ●2014年2月6日(大年初七) 星期四 雨 正月初七,细雨连绵,大嶝街道的双沪社区浸没在白色的雨幕之中。 这一场雨从初六下到初七,不知道该叫冬雨还是春雨,就这般自顾自下着,被裹挟在风里,带着丝丝的冷。双沪社区的老祠堂被包裹在这微凉里,倒不甘寂寞,咿咿呀呀的声音飘出来,竟也透着暖意。 “大过年的,大家在里面举行南音会唱。”社区居民许天恩笑着说。 双沪社区在2005年完成“村改居”,这里以前是小渔村。许天恩18岁就当了渔民,这几年社区搞转产就业,他把变化都看在眼里。“从前过年,大家就是喝酒,现在搞起了民俗表演。”民俗表演的主力,是社区的南音社、腰鼓队等团队。除了民俗表演团队,社区还有篮球队。大年初三,篮球队在街道的比赛中得了第四名。“以前都是第一名,今年要不是有个主力退了……”许天恩说话间流露出一丝遗憾。 这几年,因为转产就业,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花样多了,春节也过得热闹起来。“今年,除了晚会、联欢之外,还有灯谜竞猜,街道的人都来参加了。”许天恩笑得乐呵呵。 老祠堂里管弦齐奏,坐在堂下的八仙桌旁喝上一口热茶,看着廊前滴落的雨,心情很放松。坐在记者一旁的王美旋捧着杯茶,和老街坊们轻松谈笑,对于她来说,睡一个懒觉,这样悠闲地聊天,便是过节了,“一年到头,就这几天歇会儿。” 王美旋是从“隔壁社区”嫁过来的。早年,她帮着丈夫下海养紫菜、海蛎。这几年,她一家转产就业,不再搞水产,开了间珠绣工艺厂,生意越做越火,就在最近,还刚注册了一家公司。 “去年底,我们这里成立了转产就业基地,社区的工厂都要搬到里面去。”王美旋的厂也在其中,这几天,她和家人就张罗着把设备搬到基地去,等春节一过,就正式入驻。提到这个,王美旋显得非常激动:“之前都在家里作业,不到100平方米,挤得不行。现在有500平方米,有厂房,还有自己的办公室。”不光如此,政府还出台了优惠政策,像她这样的,两年内向银行贷款可以由政府贴息。王美旋笑着说,“哎呀,我现在觉得特幸福。” 幸福的定义往往各异。对于许志言来说,幸福就是为社区尽些绵薄之力。这位老许是社区南音社的社长,今天的会场他是主角。演出间隙,得空的老许坐下与记者聊天。“转产就业之前,我做工厂化的鱼苗养殖。”此前,老许的事业算是欣欣向荣,转产之后,养殖设备都将要被拆掉。说不遗憾是假的,不过老许并不抱怨,“这也是发展需要嘛!” 不再做养殖的老许最近加入了双沪乡贤理事会,这是公益组织。理事会去年12月8日成立,大年初三,成员们开了个会。“大家商量好,出资先将社区公园完善起来。”因为这个期待,老许的这个春节,比以往更加有滋味。 记录者/本报记者 郭瑜芬 拍摄者/本报记者 王火炎 |
- 2014-02-07社区重建,少不了街道老太太
- 2014-02-05厦门海发社区:志愿者“探亲”空巢老人
- 2014-02-03厦门殿前社区推出惠民举措 今年春节有了社区公交
- 2014-02-03殿前街道推出惠民举措 今年春节有了社区公交
- 2014-02-01社区志愿者春节照顾别人父母 错过自家团圆饭
- 2014-01-30福建出台实施意见 养老设施2020年覆盖所有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