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好仁真”旗舰店仍在正常运营。
2012年8月,泉州企业全芳烘焙退出厦门市场时,曾引发顾客扎堆“扫货”风波。
2012年年底,门店众多的向阳坊曾遇“关店”风波,后被证实是谣言。
今年3月,超雅乳酪关闭多家门店,引发业内对前景的担忧。 背景 上好仁真品牌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该品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8年间,创始人陈修德是传统食品的制作高手。后来,手艺传到陈思达手上,开始经营传统食品作坊,并且追随鼓浪屿民间艺人研习制作各式传统食品。【同步新闻: 厦门老字号“上好仁真”传言倒闭 洽洽公司或接手】 1985年,陈思达带领家族成员共同创立玉仁糕饼店,于1995年在五通工业区创建厦门市上好仁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100万元,产品包括馅饼、月饼、蛋卷等等。2010年,上好仁真同安新工厂投产。 文/图 本报记者 汪长福 何无痕 实习生 崔易 “上好仁真”借高利贷超过1亿元,快倒闭了?日前,一则有关这家厦门烘焙知名企业的传言,在业界及坊间疯传。 昨日,记者走访发现,上好仁真位于岛内的几家门店照常经营,位于同安的工厂也在运作。不过,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坦言,公司的确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原因来自各方面,也有一些民间借贷,但不像外界传的那样,老板正在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走访 工厂门店运营正常 门店货源稳定 昨日,记者来到上好仁真位于岛内的几家门店发现,该品牌是和一家闽台特产连锁店合作,在中山路店和万达店,上好仁真的产品都有摆在货架上,工作人员表示,最近上好仁真的货源稳定,并没有出现缺货的情况,销售量也不错。 随后,记者又来到上好仁真位于岛内五通的食品展示厅。一位正在送货的公司老员工对记者说,每天厂里都有正常出货,“公司到底发生什么情况我不清楚,可能是发展遇到瓶颈,但我在这家企业工作很多年了,产品比较受欢迎,我相信即使遇到问题也会很快过去,不会有太大影响”。 此外,上好仁真的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同安白云大道,记者在厂区看到,几部送货车辆停在出货区,一些员工在生产车间进出,行政办公楼里的人员也在正常上班。 回应 坊间传言没有根据 正解决资金问题 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永海出面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公司目前的资金确实比较紧张。”张永海说,外界传言他有所耳闻,甚至有人说公司只值1.3亿元、被全部卖掉了,但是这种说法没有依据。 至于资金紧张的原因,张永海表示,三四年前,公司在同安买了一块30亩的地建工厂,去年又新增了一条月饼生产线,投入1600多万元,但是由于市场等原因,产品份额占全部产品三分之一的月饼销量不佳。而且,公司在开拓全国市场方面投入很大,主要是把产品打入大型超市,每家超市的各项费用高达上百万元,超市的结账期在60天到90天,公司在资金周转方面压力很大。 张永海坦言,公司老板有一些民间借贷,具体数额他并不清楚。目前,安徽一家以炒货食品为主的知名企业,有收购上好仁真60%股权的意向,总出资额大约1.8亿元,两家公司正在洽谈此事。如果收购事项顺利,公司用1.8亿元应该可以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如果收购不顺利,公司后面会怎样也不好说。 昨日,记者提出想要采访上好仁真老板陈思达先生,但被婉言谢绝。张永海表示,老板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分析 烘焙业盲目扩张易闹钱荒 厦门一家知名食品公司的总经理陈先生认为,目前厦门食品行业总体竞争较激烈,因为交通物流方便,供货多样性,货源多,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也多。 陈先生举例,就拿厦门特产馅饼来说,很多企业在竞争,不少老品牌通过多年时间获得足够的市场认知度后,往往下一步就是企业发展的转型,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但是,一些企业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很容易在资金链上出问题。
记者观察 “蛋糕”做太大 钱不好赚了 急速扩张后,不少烘焙店吃到苦头 本报记者 程午鹏 实习生 王娜 全芳加盟店全面关停、超雅乳酪关闭部分店面、上好仁真准备打包出售……在经过品牌扎堆、高速发展的几年后,厦门的烘焙店可能正迎来寒冬。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初烘焙品牌大肆扩张开店,并未考虑周全,“盘口”开得过大,导致收支不平衡,部分烘焙店落入经营的怪圈,如何“解套”,值得深思。 一招险棋:抢占市场 品牌急速扩张 2003年到2006年,是厦门烘焙行业的巅峰。 店面数量少、品牌少,且消费的人是特定人群,造就了当时烘焙行业的巅峰发展。一时间,各品牌烘焙店迅速崛起。一些在外地经营的烘焙品牌,也看上了厦门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纷纷前来开店。 厦门岛内外不大的地盘上,共有约680家烘焙品牌的店面——这是昨日记者通过谷歌地图统计的数据。实际上,地图软件因更新原因,不能反映部分店面关闭后的准确数据。 对于烘焙行业的经营者来说,这是一招险棋——迅速扩张开新店,的确能增加知名度,融入居民的生活习惯。但是,店面开得越多,需要支出的成本就越多,特别是近些年房租不断上涨,店面开得越多,成本就越高。但是,为了从竞争中抢得先机,不少品牌都选择快速扩张“抢滩”。 一个怪圈:盲目扩张 收支不平衡 近些年,烘焙店的消费者已从特定人群向普通人群转变。小型社区店越来越多,品牌、店面聚集,竞争更激烈。 在业内,烘焙店被分为“大店”和“小店”,“大店”即旗舰店等复合式经营的店面,“小店”就是社区店。“大店”靠累计知名度,消费者看到一个大店的品牌力量,自然产生信任感和在“小店”消费的欲望。然而,维持“大店”需要人力和租金的巨大成本,一旦“大店”轰然倒下,没有品牌力量的支持,仅靠势单力薄的“小店”,很难抢到市场份额。急速扩张这条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赢不能输。 烘焙品牌因此进入一个怪圈:急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收支不平衡-“大店”关门-“小店”缩水,其结果不言而喻。一些品牌资金出问题,甚至靠民间借贷支撑,“窟窿”越来越大。 急速扩张时,加盟店要加入,盟主和加盟方笑脸以对。一旦“生意不好做”,盟主和加盟方还能保持笑脸的不多。走上坡路时,加盟店是“助推器”,走下坡路时,加盟店还是“助推器”。 一个对策:细分市场 走亲民路线 在整体竞争激烈的大形势下,仍有一些品牌在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态势。 例如某品牌经营之初就保持极低的姿态,走大众化路线。时至今日,该品牌店里产品最低的价格仍然保持在2.5元。相比其他品牌,该品牌的店面数量虽然没有达到最多,但仍然保持着前三位。该品牌企划部说,他们正在更换产品包装,重新装修店面,向中高端靠拢,已暂停加盟店的加盟,先做好直营店的转变。 还有一个品牌在厦门的店面数量遥遥领先,负责人说,他们在开店前会进行评估,严格控制成本,新产品的研发也不会超过消费者的接受能力。 这都显示,在烘焙业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各品牌都在细分市场,寻找更加亲民的线路。平价、控制成本、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是一些品牌在“寒冬”中的破冰之举。 |
相关阅读:
- [ 04-08]老字号“致青春”,不只靠“怀旧风”
- [ 04-03]三大“常见病”令老字号步履艰难 经营者自身存缺陷
- [ 04-02]要“抱团取暖”,更要“以攻为守”
- [ 04-02]山寨冲击厦门老字号很受伤 “李鬼”横行败坏形象
- [ 04-02]厦门老字号要“抱团取暖” 更要“以攻为守”
- [ 02-04]广州老字号酒家改超市引顾客不满 因旺场不旺市
- [ 01-24]探访苏州传统年糕老字号 十三道工序日产5万多块
- [ 01-21]厦门老字号期待“涅槃重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