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控制鼓浪屿人口政策 打破小岛“生态平衡”
东南网10月22日报道(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开栏语 鼓浪屿的美,曾让世人惊叹。不是庸脂俗粉,它的美,写尽厚重人文,绝代风华。 那是彼时。此时的鼓浪屿,在飞影流光中,落了一身遗憾。天风海韵下,几声轻叹。 今年来,本报就鼓浪屿乱象,持续关注。3月,推出《迷失的鼓浪屿》;4月,推出《寻回鼓浪屿》;5月,推出《问政鼓浪屿》;9月,再度出手,推出《重塑人文社区 共同缔造美丽鼓浪屿》。 连续四次系列报道,只为鼓浪屿。为了这个沉淀百年的小岛,能重塑人文社区,能回归那个属于世界的鼓浪屿。 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反思鼓浪屿”系列报道。反思此前之种种乱象背后的症结,以向读者寻求对策。 拥有万国建筑风情的鼓浪屿,一直以海的胸怀,吸纳世界。百多年来,各地的人文精华在这里交融,塑造了鼓浪屿的独特人文。 令人遗憾的是,这20多年来,鼓浪屿出乎意料地经历两波集中的搬迁潮。搬迁潮的结果是鼓浪屿人文社区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枯萎。 时至今日,有许多老鼓浪屿人、专家学者,开始反思这两波搬迁潮背后的一项政策。有专家直言,当年的一道“人口减法”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把鼓浪屿整个社区的生态破坏了,它打破了小岛的平衡。 我的无奈 其实不想走 其实我想留 沙滩的脚印,清晨的薄雾,湿漉漉的青石板,写满故事的老别墅,楼上飘下的琴声……这一切,是沈芳记忆中的鼓浪屿。 30岁的她,曾以为,自己会在岛上住一辈子。因为她太爱这个小岛。 在鼓浪屿出生,在日光幼儿园和人民小学走过童年时光。沈芳觉得,家的定义不是那栋三层楼的房子,而是整个鼓浪屿。那个小岛都是她的家,她的乐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原来在鼓浪屿工作的父母,因为单位搬迁开始到岛内上班,沈芳也转移到岛内读中学。一家三口,每天花两个多小时,往返于鼓浪屿和厦门岛。 尽管如此,沈芳和父母也没考虑过搬家。 在上海念完大学,沈芳回到厦门。她曾突发奇想,在鼓浪屿找工作。这几乎不可能,岛上已经没有什么单位了。沈芳又开始了每天的往返。只是,重回到鼓浪屿的她,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不方便。许多生活用品,鼓浪屿买不到。母亲很早就开始,每天下班,买上需要的东西再回鼓浪屿。拎着大包小包,挤公交、挤轮渡。 |
- 2013-10-21鼓浪屿一特大售假窝点被端 走私货实为广东货
- 2013-10-2153个核心要素修缮方案敲定 鼓浪屿申遗设计方案完成
- 2013-10-21鼓浪屿一特大售假窝点被端 “走私货”实为广东货
- 2013-10-21各式风貌老洋房若保护好 烟台山堪比鼓浪屿
- 2013-10-21鼓浪屿一特大售假窝点被端 "走私货"为广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