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杏海堤改造后,当地渔民说,路好走多了。
东南早报报道(文/图 王见明 罗丽莎)横跨厦门翔安境内东坑湾的马新大桥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预计年底基本完工。这意味着厦门最后一座完整的海堤——东坑湾海堤,实施开口改造将提上日程。日前来自相关部门的消息称,计划明年年内全面启动东坑湾海堤“开口”。
上世纪50年代起,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厦门先后修建了高集、集杏、马銮、筼筜、钟宅、东坑湾、大嶝等7座海堤。海堤建设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导致了厦门海域沉淤,海水水质、海洋生态恶化。
“十二五”期间,这7座海堤将全部打开,通过堤改桥、海堤全拆除、开口建闸等方式,进行开口改造。目前,它们中有的已被拆除,有的完成改造,有的正在改造,而东坑湾海堤是最后一座未开口改造的海堤。未来它改造完成后,厦门将不存在封闭海堤,厦门海域将恢复流畅的水动力环境,海洋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当海堤将成“往事”,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前世今生”。
它们已成历史
大嶝海堤
为了海洋生态不复存在 大桥串起大嶝岛与外界
如今不少人上大嶝岛游玩,都是坐车走大嶝大桥。这座2004年开建的大桥,全面建成投用后,成为大嶝岛与外界沟通的“黄金通道”。而在大嶝大桥投用之前,大嶝海堤是出入大嶝岛的“黄金通道”。不过,在大桥建成后,这个让大嶝岛由海岛变成半岛的海堤,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嶝是一个四面皆海的岛屿,当地居民靠船出入,出岛一趟不易,岛内经济相对落后,岛民靠种地或打鱼为生,很多人不愿呆在岛上,到外面打工。
1991年2月6日,大嶝海堤动工;1992年9月12日,起于翔安区新店蔡厝村止于大嶝岛的海堤完工。大嶝海堤的建成,让大嶝岛“活”了起来,岛民终于可以开着车进出大嶝了。岛上建起了盐场,养起了鱼虾,交通问题得到了解决,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当地居民开始与岛外的人做起贸易。海堤建成的同时,布设了电缆和自来水管道,岛上通水通电,岛民不再依靠煤油灯和井水生活。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嶝海堤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对生态的破坏为专家所忧虑。当地居民李老伯指着曾经的盐场旧址回忆说:“海堤建成后,大家都在这晒盐、养虾,后来这边都是淤泥,什么都做不了了。”
据大嶝街道办事处党政办陈主任介绍,大嶝海堤建成后,水流不通,堤内淤泥越积越多,越垒越高,“当年种下的红树林被淤泥覆盖着,好像从没长过似的”。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厦门决定建设大嶝破堤改桥工程。2005年年底,大嶝大桥完工。2007年大嶝海堤被拆除,历史生命宣告结束。
如今,大嶝海域海洋环境得到改善。大嶝大桥上车水马龙,大嶝岛内一片生机,道路畅通无阻,随处可见游客坐着电瓶车穿梭于各处景点,酒店、餐馆应有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