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30周年 今天是353万特区人的节日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6日讯(记者 易福进/文 黄少毅/图)今天上午10点,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 昨晚,三十而立的厦门流光溢彩,喜气洋洋,厦门在海悦山庄举行招待酒会,与前来出席庆祝大会的海内外贵宾们共聚一堂,共庆特区三十华诞,祝愿厦门特区的明天更美好。 酒会由厦门市委副书记钟兴国主持。代表厦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353万特区人民致辞的厦门市长刘可清,向出席庆祝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厦门的改革发展表示衷心感谢。 “厦门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创办经济特区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刘可清表示,30年来,厦门牢记中央创办特区的战略意图,不辱使命,敢为人先,团结拼搏,勇于创新,充分发挥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窗口、试验田、示范区和排头兵作用。 对于厦门特区过去30年的成就,刘可清市长说出了这样的两个鲜明对比:昔日的海岛小城,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法制健全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昔日两岸对峙的海防前线,已发展成为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平台。 特区厦门更为可贵的是,成功进行了 “四个协调”探索,即探索了一条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对于特区的未来,刘可清表示,当前,厦门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牢记特区使命、弘扬特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特区将致力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全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刘可清表示,特区将继续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和平统一的排头兵,为更好地服务全国、全省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物专访 李秀记(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特区最大的特就“四个字” 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秀记,是厦门特区建设的主要亲历者之一。 昨晚,在酒会现场,他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了对特区未来的祝福,“特区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回首过去,李老这样描述:“当时办特区,市委、市政府从第一次规划开始就立足于‘全市’,思考的起点比较高。从新加坡请来专家做规划,又从北京请来设计师和清华大学专家进行论证,出发点就是想建设 ‘大厦门’,并没有囿于湖里加工区2.5平方公里这区区一隅。” 当初,厦门基础设施之差从老百姓的一句顺口溜中就可见一斑——— “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自来水经常停”。李老回忆说:“那时候,全岛只有小小的发电厂,没有一个万吨级泊位,像我原来经常都要半夜去排队接自来水。” 过去30年里,在“特区人”的努力下,特区发生了沧海桑田似的巨变。“下一个30年,最大的‘特’,就是要沿着成功探索的发展之路,继续大步往前走。”当导报记者问及 “如何看待特区不‘特’”、“特区下一个30年还要如何‘特’”这两个问题时,李老说,特区最大的特,就是四个字——— 先行先试。 李老表示,自己并不觉得厦门特区的路子慢了、不够大胆。特区成功积累了文明、包容、开放这样一种精神,这是特区的宝贵财富。 黄如旭(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 特区对台先行先试空间大 在昨晚主席台前的长方形主桌上,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朝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如旭,是少数获邀上主桌的企业家代表之一。 “台商能被安排在主桌,其实,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厦门特区在五大特区中,对台先行先试最‘特’。”黄如旭很感谢“东道主”对在厦台商朋友们的邀请。他说,自己在会场上一转,台湾的嘉宾,就占了好几桌;而几天前,厦门市举行第八批荣誉市民授证仪式,10个名额中,台胞就占据4席。在特区打拼22年的黄如旭也是其中一位。 黄如旭对特区的巨变感慨颇深,“说实话,22年前,来厦门,感觉一天都不想多呆”。他说,当时在厦门,感觉自己想要的“十款东西有九款买不到”,比如,要想买包有包装的抽纸,街上都看不到。 “但现在,一年,我几乎有300天以上在厦门。”黄如旭感慨,厦门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自己早已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谈及经济特区的未来,黄如旭认为,厦门在对台经贸、金融合作上的先行先试依然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空间。自己尤其看好厦门市委、市政府打造“两岸金融中心”的战略和努力,“这一步走好、走快点,特区就能再向前跨出一大步”。 曾琦(香港宏泰集团董事长) 特区率先转型也是“特” 让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永久落户、将张学友等一些大牌明星请进厦门,香港宏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琦,尤其看中特区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潜力和优势。 “您是特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啊!”昨晚,一位省级老领导走到曾琦面前,如此称赞他刚刚荣获“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 作为特区的 “荣誉市民”,曾琦也是第一批来厦门特区投资的港商。他认为,港澳台企业家在特区的投资,大大加速了特区的建设进程、大大丰富了特区的内涵。 “下一步,希望特区在文化领域的先行先试,能走出一条特区路。”曾琦说,很多人说现在特区不特,其实并非如此,特区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GDP积累,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优势明显,这就是 “特”;在“文化强国”号角吹响的背景下,特区率先转型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这也是“特”。 在曾琦看来,随着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的加速,这给特区率先转型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
- 2011-12-26市委市政府30件惠民实事基本完成 献礼特区30周年
- 2011-12-26东南网系列策划报道特区30周年
- 2011-12-2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25厦门特区30周年:环东海域整治再造一个厦门岛
- 2011-12-22厦门特区30周年:从唯一“生命线”到“四桥一隧”
- 2011-12-21厦门特区30周年:江头街道管家式服务留住企业
- 2011-12-21厦门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特区30周年再添厚礼
- 2011-12-20厦门特区30周年:一道道禁令 一步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