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叩响幸福门
敢于突破,民生先行一步 城市,被作为衡量幸福感的空间。民生优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项项实在的举措、一个个具体的工程。 民生保障,也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厦门瞄准全国先进行列,创造了一系列“率先”样本——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住房公积金制度,率先推进全民社保,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率先实现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城乡一体,率先建立多层次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体系的覆盖人群,不分岛内岛外,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本地外地,不分城市乡村,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年来,厦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全民低保、全民医保、全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性住房……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 全国率先、全民保障、全面覆盖,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新的目标愿景,教育优先、就业促进、全民社保、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项民生计划同步行动,全方位打造“幸福厦门”。 无论经济领域,还是民生领域,要开风气之先,都需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胆识。 医疗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民生领域的焦点、难点。发扬特区先锋精神,攻坚克难,厦门踏上探索之路。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医保“厦门模式”被推向全国。 探索,永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2010年7月,厦门出台意见,自加压力完善医保“厦门模式”,按照城乡一体化“同城同权”的基本要求,在原来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一致的基础上,统一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完全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医疗待遇上的均等化。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最难的民生问题,率先突破;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优先解决。这些,不仅在厦门,在全省上下,也是一种共识,也是共同行动。 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安排了25个大项、47个具体的为民项目;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打好五大战役的部署,民生工程列为五大战役之一,灾后重建、为民办实事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具体民生项目,密集安排,快速推进;11月,在原有民生工程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再推10项惠民实事,推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网点、医疗卫生机构、公交服务、城乡绿化、保障性住房、中小学布局等10个方面的项目建设。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1年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同比增长12%。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透露,预期目标将顺利实现。 民生领域的创新之举,在我省强力推出——在全国率先建立12580新型就业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所有社区、建制村;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各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在全国率先启动蔬菜批发市场干预措施,仅用一周时间就让菜价重回“一元时代”…… 绿水青山,日益成为一个地方最值得珍视的幸福。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2010年,我省在国内率先实行环保“一岗双责”,明确了地方政府和40多个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未完成任务将被“一票否决”。 民生政策、民生举措,踏准先行节奏,迅速变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既巩固根基,又彰显活力,更温暖人心。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经济发展也必将从民生改善中获得持续动力。 |
- 2011-12-22厦门特区30周年:从唯一“生命线”到“四桥一隧”
- 2011-12-21厦门特区30周年:江头街道管家式服务留住企业
- 2011-12-20厦门特区30周年:一道道禁令 一步步文明
- 2011-12-17厦门特区30周年:60座桥梁搭建幸福回家路
- 2011-12-15厦门特区30周年:厦禾路改造 10年拆迁10万户
- 2011-12-14厦门特区30周年:国企大腕 挺进全国500强
- 2011-12-13厦门特区30周年杰出建设者评选引起热烈反响
- 2011-12-12厦门特区30周年:“漂”在厦门 就像回到家